妊娠高血压中医诊疗技术
(2011-08-05 13:36:44)
标签:
曲池耳背沟妊娠高血压桑寄生涌泉穴健康 |
分类: 妇科疾病类 |
|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常并发肝、肾、心、肺等脏器的衰竭及影响胎盘功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泛于肌表;或素多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孕后胎体渐长,有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此即为子肿。脏气本虚,孕后母体阴血下聚冲任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或妊娠中期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则出现头目眩晕、头痛、视物昏花,此即为子晕。若阴血虚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或夹痰火上扰,蒙蔽清窍,而有动风、抽搐发为子痫。本病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辨证论治 1.脾虚
[证候]
[治法方药] 2.肾虚
[证候]
[治法方药] 3.气滞
[证候]
[治法方药] 4.阴虚肝旺
[证候]
[治法方药] 5.脾虚肝旺
[证候]
[治法方药] 6.肝风内动
[证候]
[治法方药] 7.痰火上扰
[证候] [治法方药]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肾虚证。 2.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阴虚肝旺证。 3.复方罗布麻片:每次两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妊娠高血压。 4.牛黄清心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适用于痰火上扰证。若喉中痰鸣,可用竹沥水送下。 5.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丸:每次一丸,每日一次,溶化灌服。适用于肝风内动,痰火上扰之昏迷抽搐发作之时。 经验方 1.术芪砂仁汤
[药物组成] [适应证] [用法用量] 2.地参滋阴方
[药物组成] [适应证] [用法用量] 3.止抽散
[药物组成] [适应证] [用法用量] 4.止晕方
[药物组成] [适应证] [用法用量]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珍珠母、槐花、吴茱萸各等量,米醋适量。将前三味药研成粉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米醋调和如膏状,分别敷于病人脐孔及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 2.针灸法 (1)体针 ①取风池、内关、太阳、太冲穴,平补平泻法,用于治疗阴亏肝旺者。②取人中、涌泉穴,行重刺激,继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中脘,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治疗子痫。③针刺内关、风池穴,中等刺激。治疗子肿。 (2)耳针 交感、皮质下、神门、心、肝、脾、肾、耳尖、耳背沟。每次取4~6穴。耳尖及耳尖及耳背沟用三棱针放血,其余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推拿疗法 (1)抹桥弓各50次,抹前额20次,按揉印堂、攒竹、太阳、睛明、百会各50~100次,自额角发际起由前向后推擦颞部30次,在头顶自前向后进行节律性地反复叩击,拿颈椎两侧3~5次,自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到第一胸椎按揉一分钟,自足底涌泉穴向足趾方向施以擦法,以擦热为度,按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各30次。治疗妊娠高血压。 (2)取人中、内关、风池、太冲、大迎、阳陵泉、百会、太阳。操作方法:掐人中醒后止;按内关3分钟;拿风池5~10次;按揉太冲两分钟。牙关紧闭,加按揉大迎两分钟;抽搐不止,加按揉阳陵泉两分钟;头痛头晕甚者,加按百会两分钟,揉太阳两分钟。 4.催嚏开窍法 取牙皂3克,细辛0.9克,麝香0.3克。制法:共研极细末备用。用法:用芦管或自制吹管盛药粉,轻吹鼻孔数次即可苏醒。醒后,如痉症仍发作,可煎服排风汤:白术3克,白鲜皮3克,麻黄1.5克,杏仁6克,川芎1.5克,云苓3克,甘草0.6克,当归6克,独活1.5克,防风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此方适于妇娠痫症昏迷不醒,复苏后再用汤剂调理。 5.擦牙开噤法 取黄蜡、麻黄、枯矾各等份。制法:上三味先研麻黄,枯矾,然后将黄蜡入内共研,备用。用法:急用时取适量隔热溶化,涂于洁净纱布上,揩搽患妇牙关。本法适宜于子痫,症见牙关紧闭,痰声辘辘,不省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