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2011-07-20 12:00:24)
标签:
达头河南省引经药类证治裁骨伤科健康 |
分类: 用药经验 |
|
|||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如《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清代中医骨伤古籍《跌打秘方》中也用歌诀介绍部位引经法,较为简洁、适用,歌诀概括为:“凡用引经之药,上部用川芎,手用桂枝,头用白芷,胸腹用白芍,脐下用黄柏,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枳壳,腰用杜仲,下部用牛膝,足用木瓜,身用羌活、当归。不论跌打损伤,须要用香附。” 归纳而言,骨伤科常用的引经药主要如下。
头颈部引经药
四肢引经药
躯干部引经药
五脏引经药
奇经引经药 另外,红花质轻浮散,辛温走窜,擅达头面、肢臂、肌表等部位。红花这种辛散走动的性能,常在骨伤科病证治疗中起着引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为旁走肢臂,如《世医得效方》治血滞臂痛,在四物汤中加入红花,即是借红花引归、地、芎、芍四物入于肢臂;二为上达头面,如通窍活血汤中红花用量最重,红花能引诸药升达头窍;三为散走肌表,如用于预防褥疮的红花酒精(《伤科疑难析释》红花、当归、赤芍、紫草),即是利用红花散走肌表的特长,诸药共同改善浅表组织的血运,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