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中医诊疗技术
(2011-03-04 10:44:02)
标签:
辛凉宣西河牛蒡子天花粉肺俞传染病健康 |
分类: 儿科疾病类 |
|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多流行于冬春季节。自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推迟,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目前发病以散发为主,周期流行特征消失,重症麻疹减少,轻型、不典型麻疹增多。 中医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名麻疹,属温病范畴。 辨证论治 1.顺证 (1)疹前期
[证候] [治法]
[方药] 若高热无汗加浮萍,以助透疹散邪;咽痛明显加马勃、射干,以散风热、清肺利咽;热不高、无汗,冬季患病者可重用荆芥、苏叶、防风辛温解表。 (2)出疹期
[证候] [治法]
[方药]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壮热、烦躁、口渴者,加生石膏、山栀、黄连清热泻火;咳嗽甚,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3)恢复期
[证候] [治法] [方药] 若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胃纳不香加山药、谷麦芽、神曲以健脾消食;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2.逆证 热毒炽盛者,可出现下列严重证候: (1)热毒闭肺
[证候] [治法]
[方药] 若高热不退者,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热;喘甚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定喘;痰多者,加天竹黄、鲜竹沥清热化痰;疹点紫暗,唇绀面紫者,加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2)热毒攻喉
[证候] [治法]
[方药] 若乳蛾肿大加山豆根、马勃,口服六神丸加强清热利咽的作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 (3)毒陷心肝
[证候] [治法]
[方药] 经验方 1.疏表散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2.葛根解肌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3.化毒清表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4.清肺解毒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5.牛蒡山榷饮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适宜技术 1.外擦法 麻黄、浮萍、芫荽、西河柳各50克,布包水煎,加黄酒250克,煮沸,使室内空气潮湿温暖,待药液稍温,揩额面、颈部、胸背、四肢、手背等,以助透疹。 2.推拿疗法 疹前期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胃,清肺经,推上三关,揉肺俞。出疹期拿风池,清脾胃,清肺经,清天水河,按揉二扇门,按肺经,推天柱。疹回期补脾胃,补肺经,揉中脘,揉肺俞,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3.针灸疗法 体针选肺俞、大椎、曲池。配穴:疹前期加列缺、合谷;出疹期加合谷、尺泽、足三里;并发肺炎者加尺泽、丰隆;并发喉炎者加少商、鱼际、内庭;并发肠炎者加天枢、大肠俞、阴陵泉;神昏抽搐者加水沟、十二井穴、印堂、神门。施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水沟宜久留针,风门、肺俞穴出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2次。 4.熏洗法 西河柳500克,水煎熏洗全身。 5.中成药 (1)小儿紫草丸:口服,每次一丸,一日两次。有透疹解毒、清热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见形期。 (2)六神丸:口服,每次2~6粒,每日3次。用于麻疹逆证时并发咽喉炎。 (3)银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液:每次一丸或一支,每日2~3次。用于疹前期、出疹期之初,功能辛凉解表透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