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中医诊疗技术
(2011-02-03 14:09:49)
标签:
曲池昆仑足三里用法用量脊髓灰质炎杂谈 |
分类: 儿科疾病类 |
|
|||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小儿,又称“小儿麻痹症”。病情轻重差异很大,临床表现不同程度肌肉弛缓性麻痹。严重者可于急性期因呼吸、吞咽麻痹而死亡,多数患者可治愈,少数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以4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见的发病季节,冬春两季也有少数散发病例出现。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推行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预防本病后,基本控制本病流行,发病率已大大下降,有不少地区接近消灭。 本病在瘫痪前属温病范畴,后期则属于“痿证”、“小儿中风”、“软脚瘟”等病证。 辨证论治 1.邪犯肺胃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2.邪注经络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3.气虚血滞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4.肝肾亏损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经验方 1.后遗症期经验方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后遗症期。 [用法用量] 2.瘫痪前期验方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瘫痪前期。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3.三参玉龙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后遗症期。 [用法用量] 4.葛根芩连汤
[药物组成] [用法用量] 5.活络补筋汤
[药物组成] [用法用量]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上肢瘫:针刺夹脊、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等。 下肢瘫:针刺环跳、风市、足三里、伏兔、阳陵泉、绝骨、昆仑、太溪、肾俞、大肠俞等。针刺时针感向下方放射,轻刺激。足内翻者针刺外侧穴位。 面神经瘫痪:针刺膈俞、期门、鸠尾。 腹肌瘫痪:针刺中脘、梁门、气海等。 膀胱肌瘫痪:针刺肾俞、膀胱俞、中级、关元、百会等。 2.电针疗法 穴位配对举例:①环跳~秩边(刺激坐骨神经)。②后阳陵~足三里(刺激总神经)。③外阴廉~廉下(刺激股神经)。④委中~落地(刺激腓神经)。每次通电约半分钟,重复通电3~4次。适于后遗症期治疗。 3.穴位理线疗法
将羊肠线以三角针穿入穴位,上肢瘫痪取大椎、肩髃、曲池、外关;下肢瘫痪取命门、环跳、足三里等。原则上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麻痹肌群为辅,每次取3~5穴,每月一次,一般行 4.三棱针疗法 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肢点刺相结合,当肌张力和皮肤温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用三棱针配以矫形穴位,均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或结合透穴针法,有提高疗效减少多次进针的优点。如足外翻,用昆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等;足内翻用太溪透昆仑,三阴交透悬钟等。适于后遗症期治疗。 5.穴位注射疗法 根据辨证取穴,选用当归、川芎嗪、莨菪类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加兰他敏等做穴位注射,剂量要准确,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6.推拿法
上肢瘫:患儿取坐位,滚法,自大椎至肩井,肩髃至曲池,往返5分钟,手法要轻柔。拿法,施于上肢内外侧。擦法,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 下肢瘫:平卧位,滚法,自腰部向下推患侧下肢前后侧。拿法,自患肢内侧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7.外治法 方法一:桑枝15克,川芎、当归、牛膝、桑寄生各10克,水煎,并加黄酒一盅,洗擦瘫痪部位,每日2~3次。用于瘫痪期或恢复期。 方法二: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穿山甲、桂枝、红花、牛膝、露蜂房各10~15克,水煎,洗擦瘫痪部位。用于瘫痪期或恢复期。 8.熏蒸疗法 将鹅卵石烧红,浇醋于上使其产生蒸汽,置患肢于其内,外盖棉被,熏蒸局部,并趁热行机械按摩,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肌挛缩,还可用其他中草药熏蒸。 9.熏洗疗法
方法一:牛膝、麻黄、木瓜、当归、透骨草、地肤子各12克,桂枝、红花、山甲珠9克,甘草 方法二:木瓜、透骨草、当归、桂枝、穿山甲、红花、防风各12克,麻黄、白附子、荆芥各10克,羌活、独活各6克,艾叶30克,共煎煮后洗患处,每日1~2次。 方法三: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共煎煮后加白酒100~200毫升浸浴患肢。 10.理疗 各种物理治疗如光疗、电疗、水疗、泥疗、蜡疗、热疗、磁疗等,均可促进炎症消散,改善局部循环,有利病变及肢体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