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中医诊疗技术
(2010-12-23 14:49:54)
标签:
胡索足三里中脘吴茱萸用法用量健康 |
分类: 儿科疾病类 |
|
|||
胃炎是指胃黏膜上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往往和十二指肠壶腹炎并存。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畏食、嗳气、泛酸、呕吐、消瘦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年长儿为多见,近年小儿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胃胀”、“呕吐”等范畴。 辨证论治 1.乳食积滞证
[证候]
[治法方药] 2.饮食停滞证
[证候] [治法方药] 3.肝气犯胃证
[证候] [治法方药]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郁热证
[证候]
[治法方药] 5.胃阴不足证
[证候]
[治法方药] 6.脾胃虚寒证
[证候] [治法方药] 经验方 1.何世英经验方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2.养胃定痛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临床应用] 3.时毓民教授验方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临床应用] 4.泄木安土方 [药物组成]肉桂(后下)4克,白芍、川楝子各10克,吴茱萸3克,甘草5克,麦芽20克。 [功效]健脾蔬肝,和胃止痛。 [适应证]本病之肝脾不和证。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临床应用]脾胃虚寒加黄芪、党参;阴虚湿热加扁豆、黄芩;气滞虚寒加郁金、莪术。 5.蒲松四逆汤 [药物组成]蒲公英6~12克,甘松、炒枳壳、炒白芍、佛手片、制半夏、广郁金各6~9克,柴胡4.5~6克,炙甘草3~6克。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6.泻黄散加味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7.加昧二陈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适宜技术 1.敷脐法 (1)方法一:暖脐膏(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或甲鱼膏(甲鱼、生三棱、乳香、没药等),每次一张,微火化开,贴脐腹,有温中散寒、活血定痛之功。用于胃寒作痛。 (2)方法二:细辛、食盐适量,将细辛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温开水调成膏状,直接敷于患者的脐孔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将食盐炒热,用布包裹,热熨于脐处。适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 (3)方法三:香附、高良姜各30克,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蜂蜜调和至稠膏状,软硬适度,做成两个药饼,在火上烘热,分别敷于患者的肚脐及中脘穴上,外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适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 2.针灸法 体针: 胃俞、脾俞、中脘、肝俞、足三里、胆俞、左合谷、右天宗。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太冲、内关;痛甚加公孙、手三里、梁门,以上证型针用泻法。胃阴亏耗配阴都、三焦俞、大迎,针用补法,配合灸治。 耳针: (1)方法—:取胃、十二指肠、脾、交感、皮质下、神门。泛酸去胃,加内分泌。每次取穴3~5个,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中等刺激。10次为一个疗程。 (2)方法二:取下脚端、神门、脾、胃、脑。每次取2~3穴,可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豆法。 (3)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穴。用艾卷灸15分钟左右。适用于寒凝证和虚寒证。 3.穴位注射 取脾俞、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相应夹脊穴。用红花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取1~2个穴,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4.推拿法 (1)方法一:按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捏脊。 (2)方法二:腹部取中脘、梁门、天枢、气海;背部取肝俞、脾胃俞、三焦俞;四肢取内关、合谷、足三里。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3)方法三:用手掌或掌根鱼际部在剑突与脐连线之中点(中脘穴)做环形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5.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水煎代茶饮。用于胃寒作痛。 (2)椒姜粥:胡椒面1克,干姜面3克,加入大米或小米煮粥。用于胃寒作痛。 (3)藕粉15克或荸荠粉15克,冲服。用于胃阴不足之胃痛。 6.贴敷法 复方吴茱萸糊:取中脘、足三里、神阙、脾俞、胃俞。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克,小茴香75克,肉桂、生硫黄各30克,山栀子20克,胡椒5克,荜拔25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5克,加等量面粉调成糊,贴敷于上述各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次3~6小时,每日1~2次。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