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特色学校的思考和建议
(2013-06-23 16:26:50)
标签:
校园 |
特色发展“千校多面”之路,就是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课程灵活性大,教学多样化,课外活动丰富以及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前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关键在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度,第二课堂必须有效促进第一课堂,“让特色教育与升学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才有生命力。
优质的学科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形成鲜明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科教学特色建设。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我们要打破以课堂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本点,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课程并行的主体化的课程模式。二是开展学科教学特色建设。
在建立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方面,注意建立"三课结合":一是调整优化学科课程,旨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特长。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语文、数学、英语课时,增开语文阅读课、趣味数学、外语阅读与口语表达等学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强化活动课程。建立以"培养个性,发展特长"为目的全方位开展的课外活动体系。活动课程分为学科类、科技类、艺术教育类、体育活动类。让这些活动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形成特色学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开发德育等隐性课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校园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从而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优美和谐、整洁典雅,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在开展学科特色建设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学科教学特色。学科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技巧和效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它是创建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公开观摩活动,尽可地给老师创造条件与机会,让有特长的教师担任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进而发展他们的特长。
成功的教育科研,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保证。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处理好个性与全面的关系问题。学校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偏离这一指导思想。二是研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个人以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系统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组成的。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着眼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全局。如果缺乏整体思考,只搞几项活动,或改革某一类课程,它们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只是建立了一些兴趣小组,增设了一些特长课、选修课,这都是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误解。因此,建设特色学校必须开展多项改革,并使各项改革组成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有效推进。三是研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对过去的办学传统的彻底摒弃,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以革除,对科学的东西加以继承和发扬。
为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市教体要促进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我认为,“重点帮扶,树立样子——分析校情,找到点子——特色凸显,走出路子”。
“坚持三个跟进”:一是坚持“专家指导跟进”。发挥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的优势,为特色学校建设注入更多技术含量和发展动力。成立专家团、指导组,深入入学校,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帮助学校实施个性化策划,打造亮点,突破难点。二是坚持“校际互动跟进”。克服“一校一特色,特色各不同”的片面认识,探索建立“几校一特色”“多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引导特色相近或相同的学校组成发展“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研讨沙龙、经验交流、问题会诊等形式,以集体、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对某一特色项目进行集中突破,从而使单一特色提升为区域整体特色。三是坚持“文化建设跟进”。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将特色文化体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落实到育人的每个细节,使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特色、坚守住特色,让特色文化成为影响师生的无形力量大,教学多样化,课外活动丰富以及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前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