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切可读之物(102)——巴菲特(4)
(2009-09-18 09:55:27)
掌握集中投资战略的秘诀
摘要: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以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战略。这是一种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战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构成
BUFFETT集中投资的雏形。费舍尔是著名的集中投资家,他对巴菲特的影响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极好机会时,惟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
半个多世纪以来,集中投资这种方法不但科学合理而且长期被我们这行所忽略,它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历经90年代的新经济风潮衰退后,人们才又重新认识集中投资为何物,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集中投资形成趋势。
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这位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通常讲话“轻声细语”、“极为务实”,且更像是“一位长者”。他那镇定的仪态出自于天生的自信,然而他的业绩和成就却颇具传奇色彩。集中投资看是一个极为寻常的想法,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举起来迎着光”,仔细观察它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都蕴藏于清亮的表面之下。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集中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最复杂的原理是选股模式。
集中投资:总体描述图
“找出杰出的公司”。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值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这些基本原则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Wa
rren Buffett Wa y) 一书中已详细讲述并在下一节“少就是多”中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带。每一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
沃伦•巴菲特投资方略的基本原则
企业原则
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
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原则
管理层是否理智?
管理层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财务原则
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
计算“股东收益”
寻求高利润率的公司
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市场原则
企业的估值是多少?
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便低值买进?
集中投资是建立在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精华上。
“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 0%以上投入此股”,故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
0个股,因为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 0%。集中投资并不是找出1
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尽管在集中投资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总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于其他股,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资股本。玩扑克赌搏的人对这一技巧了如指掌:当牌局形势对我们绝对有利时,下大赌注。
与概率论并行的另一个数学理论—凯利优选模式(Kelly Optimization
Model)也为集中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凯利模式是一个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计算出最优的选择。
当沃伦•巴菲特在1 9 6 3年购买美国运通( A m e r i c a nExpress)
股时,他或许已经在选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5 0 年代到6 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Omaha)
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这个合伙企业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股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 9 6
3年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提诺•德•安吉利牌色拉油丑闻,美国运通的股价从6 5美元直落到3
5美元。当时人们认为运通公司对成百万的伪造仓储发票负有责任。沃伦将公司资产的4 0%共计1
300万美元投在了这个优秀股票上,占当时运通股的5%。在其后的2年里,运通股票翻了三翻,巴菲特所在的合伙公司赚走了2
000万美元的利润。
“要有耐心”
集中投资是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战略的反论。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期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战略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从短期角度我们认识到,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期呢?这里并无定律,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
0%~ 2 0%之间。1 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1 0年;2 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5年。
“价格波动不必惊慌”
价格波动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从长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这样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查理是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的副总裁。那些倾心钻研并酷爱伯克谢尔公司出类拔萃的年度报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二人的观点有时如出一辙。蒙格与巴菲特在态度和哲学观念上亦丝丝相扣,互为影响。
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汲取了彼此相关的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精华。
总之,集中投资包括下列行为:
使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中的原理,选择几家( 1 0 ~ 1 5
)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你相信这些公司有很高的成功概率,而且能继续将过去的优秀业绩保持到未来。将你的投资基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概率最高的股上。只要事情没有变得很糟,保持股本原封不动至少5年(超过更好)。教会自己在股价的波动中沉着应对,顺利过关。
集中投资的基本原理是在5
0年前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巴菲特所做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的是亲身实践了这一原理,然后才将它冠名。令我感到震惊的问题是:华尔街一向以自觉效法成功而著名,为什么至今仍对集中投资这一战略不闻不问呢?
我了解的情况使我深信,集中投资战略与目前投资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方略有天壤之别。最简单的事实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为了帮助我了解这种思维差异,查理•蒙格使用了网格状模式(Latticework of models)这一强有力的比喻。1 9 9
5年,蒙格为南加州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Business)基尔福德•巴比考克 (Guilford
Babcock)教授的班级做了一个报告。报告题目为“人类处世本领的最基本分支:论投资专长。”这篇报告后来被《杰出投资家文摘》 ( O
I D
)转载。对查理来说这次报告很有趣,因为它的中心议题围绕着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人是如何获取对智慧的真正理解,或者他称之为“处世本领”
的。
蒙格解释说,仅靠简单的数据事实的堆积,外加旁征博引是不够的。相反,智慧是事实的联合与组合。他认为获取智慧的惟一途径是将生活履历置于各种思维模式的交叉点上。他解释说:“你必须在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式,你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然后形成这个网格状模式。”
查理说,第一条要学的规则是你必须在脑中形成多种模式。你不仅需要拥有这些模式,而且你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去深入了解这些模式。作为一个成功投资者,你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思维。
因为世界并不是多学科的,这种思维方式使你看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查理指出,商业学教授一般不会将物理学原理放进他的授课之中,同样物理学教师也不会讲授生物学,生物学教师不讲授数学,数学家也极少在课程中包括心理学。根据查理的观点,我们必须忽略这些“学术上的法定界限”并将所有格状设计中的模式包括在内。
查理说:“人类大脑必须以模拟状态运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窍门在于你的大脑如何通过了解大多数基本模式从而比别人的大脑运行得更好—从而使这些模式在单项工作中发挥作用。”
集中投资与目前广泛使用且颇为流行的投资文化是不完全相符的,这种投资文化建立在狭窄文化的几个模式之上。为了充分享用集中投资的好处,我们必须增加新的概念、新的模式以扩大思维。如果不了解心理学中的行为学模式,你对投资就永远不会满意。如果不了解统计学中的概率论原理,你将不会知道如何优选证券组合。只有在了解了复杂的适应性原理之后,你才会真正了解到市场预测的可笑之处。
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不必是完全彻底的。查理解释说:“你不必成为这些领域的伟大专家。你要做的只是接受一些真正重要的概念,尽早尽快地将这些原理学好。”
查理指出,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当你将不同的原理结合起来并用于同一目的时,对不同学科的掌握使你可以高瞻远瞩。遵守永恒的真理:基本的生活常识,基本的恐惧感,基本的人性分析,这使得我们对人的行为能进行预测。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并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你就会在投资业做得很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中股票组合可以带来最佳的结果。同比权重的股票组合也可以击败市场,但业绩分散到各股后降到只超过市场3%,最后虚构的5
0种股票组合,尽管业绩仍可打败市场平均水平,但它却是最差的结果,比原有的好收益降低了整整9个百分点。
我们对伯克谢尔的资产进行如此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展示出:尽心尽力对高概率事件进行集中股票投资会产生最令人满意的收益。这个分析的目的与前面所进行的对
1 5种、5 0种、1 0 0种及2 5
0种股票组合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一样的。相反,不动脑筋地企图以多种不同名称的股票按相同的比重扩大股票的构成,将会使收益与市场持平。当你除去佣金,减去开销,并对收益进行调整时,你开始明白,你为什么很难在业绩上超出市场了,因为你拥有几百种股票而且还在不断地买进卖出。
当沃伦•巴菲特1 9 8
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演讲时,他进行了一项讽刺性的观察。如果在座各位都同意他的观点,并转向集中投资战略,他就失去了他的某些优势。因为这样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但他很快补充说经验证明这不太可能发生。
巴菲特说:“这个投资秘诀自从本•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撰写《证券分析》一书时就已广为人知了,到目前为止已有5
0年的历史。然而在我应用价值投资的3
5年里我却没有看到这个趋势的出现。人的特性中似乎有一种顽症,就是喜欢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
他可能是对的。在他演讲过后的1
5年里仍然没有人急于实施集中投资。你可能还记得前面为了进行足够的观察以便从统计数据上维护我们的辩题,我们不得不人为地在计算机房里创造各种投资组合。
或许正如巴菲特所说,我们甚至已经“从讲授价值投资学的讲台上败下阵来镲这种状况还可能会持续下去。尽管轮船已环绕地球航行,但地球平面学说协会仍将繁荣。证券市场上仍将存在巨大的价值与价格差异,而那些阅读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书的人仍将继续发财。”
不管投资者自己是否意识到了,几乎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概率的应用。为了成功地应用概率原理,关键的一步是要将历史数据与最近可得的数据相结合,这就是行动中的贝叶斯分析法。
具有巴菲特风格的概率论
“用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数量,再用收益概率乘以可能收益的数量,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巴菲特说:“这个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
沃伦•巴菲特解释说:“格雷厄姆的方略有三项重要原则。”第一项是将股票看成企业,这将“使你与市场的多数人用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第二项原则是安全边际原理,这将“赋予你竞争的优势。”第三项是用真实投资者的心态来对待股市。巴菲特说:“如果你有了这种心态,你就走在了市场上9
9%的操盘手的前头—这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很显然,在投资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金融和财会知识,我们同样需要掌握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但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他强调学习所谓的心理判断失误理论。蒙格认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脑子在分析问题时善走捷径。我们轻易地跳到结论上去。我们很容易被误导,被人操纵。查理说:“从我个人来讲我就容易受误导,所以我现在使用双重分析法。首先,从理智的角度考虑,哪些是真正控制股权的因素?其次,哪些是在潜意识里自动产生出的潜在影响?这些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用的,但经常误导我们。”
他利用这双重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首先考虑理智预期和概率;然后仔细评估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与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通过使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市场的低效行为。人们在与自己的金融事宜打交道时,经常犯愚蠢的错误或做出不符合逻辑的推论。许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发生判断失误是因为总体来说人们过于自信。就信心本身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自信则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处理金融事宜时,它就尤其有害。信心过度的投资者不仅自己做出愚蠢的决策而且对整体市场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投资者一般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是一种规律。他们想像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且能选择获利的股票—或者至少他们会选择聪明的券商为他们打败市场。他们趋向于高估券商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所依赖的信息也是能证实他们正确的信息,而对反面意见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他们头脑中加工的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信息,他们不会去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信心过度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券商做出错误的市场预测。
反应过度倾向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萨雷(Richard
Thaler)萨雷指出,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人们是如何将重点放在几个偶然事件上,并认为自己已把握了趋势的。投资者尤其趋向于将注意力放在最近时期所得的信息上,并由此做出推论;如去年的收益报告在他们心中就成为未来收益的信号。然后他们相信自己已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趋势,并从这种人为的推理中很快做出决策。
信心过度在此当然发挥了作用。人们相信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比别人更清楚,对信息的判断比别人更准确。但还不仅如此。
信心过度经常被反应过度所加剧。行为学家了解到,人趋向于对坏消息反应过度而对好消息反应迟缓。心理学家将此称为反应过度倾向。所以,如果短期收益报告不好,一般投资者的反应是过激的不加思考的反应,这对股价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萨雷将这种过度重视短期业绩的做法描述为投资者的“短视”行为(医学上称近视),并相信如果他们不接受月度报告,多数投资者的效益反而会更好。
躲避损失
萨雷还因另一项展示短期决策的愚蠢行为的研究而著名。投资短视的观念——投资短视导致愚蠢的决策。投资短视产生如此不理智的反应部分应归咎于心理学的另一个原理:躲避损失的内在愿望。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人遭受损失产生的痛苦远大于获得的欢愉。萨雷和许多其他的人所做的试验均表明,人需要两倍的正面影响才能克服一倍的负面影响。在一个5
0∶5 0的赌注中,如果机会绝对相等,人们不会轻易冒险,除非潜在利润是潜在损失的两倍。
这就是不对称形躲避损失心理:局势不利比局势有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此原理应用于股市,就意味着投资者损失钱的难受程度要比因选择正确而赚钱的高兴程度大两倍。这个思维线索也可从宏观经济理论中找到。在宏观经济中,经济高涨期间,消费者一般每创造1美元的财富就增加购物
3 . 5美分,但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在市场上每损失1美元就减少消费6美分。
对损失的躲避心理反映在投资决策上,其影响是显著而深刻的。我们都想相信自己做出的是正确决策。为保持对自己的正确看法,我们总是抓住错误的选择不放,希望有一天会时来运转。如果我们不卖掉会产生损失的股票,我们永远也不需面对我们的失败。躲避损失心理还使投资者过度保守。参加退休基金账户计划的人,他们的投资期为1
0年,却仍将他们资金的3 0%~4
0%投在债券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严重的躲避损失心理才会使人如此保守地分配自己的投资基金。但躲避损失心理也会产生即刻的影响,它会使你毫无道理地抓住亏损股不放。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但如果你不将错误的股票出手,你实际上就放弃了你能再次明智投资并获得利润的机会。
心中的账目
行为金融学中值得我们重视的最后一项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中的账目。它指的是人们随着周围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赚钱预期的习惯。我们趋向于将资金在头脑中划分成不同的“账户”,然后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说明问题。假设你与你的配偶刚刚外出回家。你掏出钱包准备付钱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发现原来放在钱包里的2
0美元不见了。所以当你开车送看孩子的人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动提款机前停下,提出2 0美元交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当你回家后你发现那2
0美元在你的夹克口袋里。如果你与多数人一样,你对这2 0美元的反应应是欢欣鼓舞的。你夹克兜里的2 0美元是“白捡”的。尽管这第1个2
0美元与第2个2 0美元都来源于你的活期账户,他们都是你的辛苦钱,但你手里拿着的这2
0美元是你没想到的,你感到可以随意花掉它。
试验的意义是很明显的:我们如何决策投资、我们选择什么方式管理投资是与我们如何看待金钱密切相关的。例如,心中的账目就进一步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卖掉业绩差的股。在他们心中,损失只有在股票卖掉时才变为真正的损失。另一个强有力的联系与风险有关。有关风险忍耐度的全面影响。目前,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更愿意拿白给的钱冒险。从更广意义上讲,心中的账户这一理论突出了有效市场理论的一项不足之处;它显示出市场的价值不仅仅是由信息的总量所决定的,也是由人们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方法所决定的。
对人的行为的同一性研究是无止境的,也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心理因素在投资领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因为这一领域通常被认为是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数字与数据的世界。当我们必须做投资决策时,我们的行为时常是捉摸不定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偶尔又是愚蠢的。有时这种不合逻辑的决策会持续下去,毫无定数可言。我们做出的决策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没有充足的、可明确表达的理由。令人感到特别惊讶,也值得所有投资者注意的问题是,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错误决策毫不觉察。我们现在明白了,为了全面了解市场和投资,我们必须对我们本身的不理智行为有所了解。对判断失误心理学原理的研究,对投资者来说,其价值绝不亚于对账户收支平衡表与损益表进行分析的程度。你可能对评估公司这门艺术很精通,但如果你不花时间了解行为金融学,你将很难改进你的证券投资战略以及投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