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013-05-07 14:44:23)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的体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现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体现能力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现情感目标。
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充分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让学生准备彩笔和实物图等。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如摸一摸、画一画、摆一摆、找一找、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播放《拍手歌》,让学生跟着动画一边唱,一边跟着做动作。同学们很投入,也很兴奋。接着,我说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便依次展示各种物体让同学们看一看,让同学们拿出自己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摸一摸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让孩子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新知。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摸一摸、猜一猜等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
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摆一摆、连一连、涂一涂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教学中,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等,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即要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口头语言更应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富有感染力。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出示课件说不知道谁把我的图形摆放乱了,请同学们帮我整理好,这些亲切、形象的语言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动手,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有趣。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