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惠玲同学牵头,组织宁波三中同班同学相聚“阿拉名灶”饭店。
为欢迎家住上海的3位老同学程纪云(夫人诸荣娣)、陈永清(夫人吴燕萍)和徐永高来宁波,惠玲预订好10月15日中午11时,“阿拉名灶”饭店月湖厅包厢。
然而这一次的聚会,与以往同学聚会有个比较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参加的同学,除了我班,还有三(6)班和高二班校友。
应我班同学惠玲和永高的邀请,宁波三中高二班学兄学姐朱文杰、戴雅仙、史苾如、忻永梅出席;到场的还有初三(6)班的校友邱虎明;惠玲的先生周扶群;而同班的朱惠玲、袁亚文、贺佩珠、周康彪、崔正芳、孙嘉伦和我也参与其中;加上海5位,共18个人围成一大桌。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与高中学兄学姐的聚会,却是头一次。
在“阿拉名灶”刚见面,互相握手问候。毕竟离开学校,踏上社会,直至退休,却有半个多世纪都没有碰面了。第一次见,有的还是一眼可以认出,但有的要思考良久才得以记起,重逢特别开心。
席间,大家把酒言欢,场面特别热闹。
饭后在“阿拉名灶”照了一张合影留念。
由于难得碰在一起,除个别同学有事先走一步外,其他同学一起先逛月湖,后进“天一阁”,在阁内,我充当了一回“导游”。
高二班学兄学姐是我们的榜样。在学校时的那个年代,我班和高二班观念相近,接触机会自然较多。后来大部分同学支边、插队;也有少数应征当兵、顶替做工,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其实,在校时,学兄朱文杰与我交集时间最长,因为学生组织要办报,我俩一起合作完成(那时的办报工具是钢板、铁笔、蜡纸、油墨、油印机,估计80后、90后都没见过)。而主笔也源自高二学兄,那时,张兄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
以后我走进军营、踏上社会,文字写作能力有所提升,想想这与高二几位学兄相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还有学校黑板报要定期更换,主操手也是一位高二班的学兄,板书(粉笔)很漂亮。我也常会驻足,看上自已喜欢的几个字,用手比划。这可能对我以后字写得还行,有点关连吧。
还有邱虎明校友,虽同级不同班,在支边时与我班徐永高是几十年的同学加兄弟,这次他的加入,也增添了学生时代的许多记忆。
据了解,高中班级中的同学会,高二班是搞得比较早、也是搞得比较好的;而在初中班级中,我班可算是在学校里面搞的最成功的一个,自1986年至今,已召集同学会约30次。
通过了解,高二班的同学会,有一点和我们班一样,都做得比较好。就是老同学聚在一起时,单位里的职务都不叫的。如局长、处长、书记、经理、主任等,都是直呼名字,甚至叫同学时代的绰号也没关系,这样反而感到既随和又亲切。
特别是高二班,人才济济。在岗时,有几个当局长、处长、经理、书记的。尤其是大家熟悉的,曾先后任宁波市委办公厅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副省级),他就是从高二班走出去的。但不管他当时担任什么官,只要他参与到同学聚会了,就没有一个同学呼他主任、书记、主席的,如果称官位,同学之间反显生分不是。
而我班也如此,一位同学曾任宁波海关关长(副厅级),他参加聚会时,同学们也直呼其名。
时间过得真快,离开“天一阁”已经快下午5点了,大家分头回家,这是一次难忘的同学聚会,将烙入每位与会者的记忆。
好了,篇幅有点长,就此打住。
下面就上传那天吃、逛、游、拍、聊的一组画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