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菊子——长篇小说《喜鹊窝》阅读心得
(2009-06-11 08:58:14)
标签:
文化 |
长篇小说《喜鹊窝》阅读心得
(代序)菊子/文
我是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上读到了李子红女士的长篇小说《喜鹊窝》。它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结构严谨,文笔洗练,激情昂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后就想写点心得文字,一则是对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二则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提高,三则可与读者进行交流,可谓三乐事也。李女士觉得我的阅读心得较好的表达其作品思想内容,就将此作为《喜鹊窝》之序了。
一、《喜鹊窝》的写作背景
从地域上看,故事发生在齐鲁大地东部的高密市。高密地处山东半岛,地灵人杰。文化底蕴丰厚,古有晏子、郑玄、刘墉三贤,当代有大名鼎鼎的作家莫言,有李丹平、陈雪梅、梁守德、蒋玉君等诗人、作家及大批文学爱好者。人们在性格特点上,既带有鲁文化的崇尚道德,又带有齐文化的务实开放。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其言行,思想,风俗,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的烙印。
从时代背景上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社会转型变革的初期。承接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伤痛,又面临突破旧体制的试验。面临新生活,人们需要新判断、新抉择。新旧矛盾的冲突,必然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需要人们去面对、选择、化解、抗争、提升。
长篇小说《喜鹊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喜鹊窝》的写作线索
以“喜鹊窝”为象征,小说大致循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寻找妈妈的线索。粒儿从小就没有妈妈,看到人家的孩子有妈妈,是多么羡慕啊!心中总想有个妈妈,而爸爸说妈妈是被洪水冲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人家的风言风语,说妈妈是跟着别的男人出走了,粒儿更加想探明究竟。直到爸爸弥留之际,才说出妈妈还活着。在获得妈妈的去向后,粒儿寻找妈妈。此时妈妈重病,粒儿又倾其所能,义无反顾地给妈妈治病。最后接回妈妈,自己有了家。这时的家,因爸爸、姐姐的去世,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喜鹊窝”又不是一个完整的“窝”。第二条线索是:粒儿作为一个女孩子,渐懂得男女之情,以爱情为线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在这一寻找过程中,卜家伟、韩冬两个痴情男子搅和其中,展开一场情场角逐。卜家伟深爱天星姐姐,在姐姐因车祸去世后悲痛欲绝,把爱转嫁到粒儿身上,而粒儿只是把卜家伟视为大哥哥。韩冬爱上了粒儿,如醉如痴;粒儿也爱上了韩冬,形影不离;但终因生活境况的极大悬殊,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得不分道扬镳。粒儿苦苦寻找的“喜鹊窝”,最终成为泡影。
三、人物的塑造
1、女主角粒儿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粒儿这一人物形象。粒儿是一个集天真、顽皮、好奇、倔强、聪慧、善良、上进、正义、勤俭、坚韧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粒儿听爸爸说妈妈被洪水冲走,就相信了。她执意去河边找妈妈,以至于遇到危险。粒儿显得总是跟爸爸作对的样子,经常发表不同意见。即使是谈恋爱中,也总能给男友出难题,还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心中有自己的主意,一旦形成,绝不动摇。她向往美好生活,并坚信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勤奋好学,不断学得本领,靠劳动谋生。她富于正义感,看到不平之事,奋起打抱不平。她饱尝贫穷滋味,生活极其简朴。她善良,面对出走的妈妈,不计前嫌,竭其全力救治妈妈。她坚忍不拔,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和困惑勇往直前。她追求爱情,追求尊重、平等,面对种种挑战义无反顾。
因此《喜鹊窝》中的粒儿成为有血有肉、丰满圆润的典型形象。
2、韩冬的形象
一个职场上的成功者,拥有巨额财产,老练精明,工于心计,看破红尘,但在情感上遭受重创,有点歇斯底里的人。渴望获得爱情,又不懂得爱的真谛是理解、尊重和默契。为爱情而疯狂,而不顾一切,粒儿重伤时献上殷勤,洪水中救出粒儿,经济上慷慨解囊,却误会粒儿的纯真,伤透了粒儿的自尊。韩冬的形象是可爱又可憎又可怜。
3、慈父的形象
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学识渊博,心地善良,豁达开朗,任劳任怨。因前妻的早逝,荒芜了青春,竟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王亚尼,而且是在王亚尼怀上别人的孩子时爱上的。他博爱,他不想让孩子出生就没有爸爸,抚养别人的孩子也无怨无悔,他爱得真,爱得深。而最终王亚尼还是不接受他的爱情,抛弃了他,以及她与情人生的两个孩子。即使这样,慈父仍然相信她终会回来,接受他的爱,接受孩子。可怜的父亲,只好自己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既当爸,又当妈,尽心竭力,两个丫头在慈父的翅膀下成长起来。慈父的形象令人尊敬,令人同情。
4、卜家伟的形象
卜家伟有爱心,痴情,向上。他深爱的天星因车祸去世,他悲痛欲绝,难以自拔。他很自然的把感情转移到天星妹妹粒儿身上,粒儿身上有天星的影子。那时粒儿已成为孤儿,他的爱心也充分地表现出来。要不是他妈妈极力反对,对粒儿歧视并恶语攻击,伤了粒儿的自尊,说不定粒儿与他还能成为令人羡慕的一对呢!
5、小说中还有其他多个人物形象,如朴实厚道的王奶奶、干练圆通的爱丽妈、被人抛弃的爱丽、心狠手辣的屠夫、贤淑内秀的姐姐天星、技校的杨老师、麻风病院的老范、大嗓门车间主任、神神道道的冯二姑、自责内疚的妈妈王亚尼等等,都个性鲜明,形象逼真,不一一细说了。
四、娴熟的写作手法
完成一部18万字的长篇小说,把故事写得扣人心弦,读来欲罢不能,是需要娴熟的写作手法的。那么《喜鹊窝》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呢?
1、构思的巧妙
以粒儿从小最熟悉的喜鹊窝为象征。整个故事围绕喜鹊窝展开,构思非常巧妙。喜鹊窝高高在上,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粒儿多次要爬上树梢,看看窝中究竟有几只喜鹊。仰着头一遍遍数,就是数不清。喜鹊喳喳叫,喜气洋洋,美满和谐,这不正是孩子心目中渴盼的温馨之家吗?爸爸说窝中有四只喜鹊,粒儿就牢牢记住了;而粒儿家里只有爸爸、姐姐和她,只有三人,加上妈妈就是四人,才和喜鹊一样多,因而更加重喜鹊窝的分量。粒儿大了,追求爱情,也是为了追求那温馨的家,喜鹊窝自然而然成了心目中神圣的象征。
2、悬念运用
小说中多次使用悬念表现手法。如关于妈妈的事,爸爸说妈妈在一个暴雨天被洪水冲走了,而王奶奶什么都说,就是不提我妈妈,隐隐约约感觉到村里人都忌讳提起我妈妈。而“当我和姐姐围在他(爸爸)身边让他告诉我们妈妈长得什么模样的时候,他就说别的话题岔开,眼睛里流露出忧郁”。村里小孩子则说:“你俩是私生子,不是你爸爸生的,你俩是野种!你妈跟着野男人跑了,野种!”
当有一天,在王奶奶家出现一位神秘的“阿姨”,“阿姨”亲粒儿和姐姐,给她梳辫子,眼里不停地流泪,是进了“砂子”,还给粒儿和姐姐捎来花裙子,悬念更加突出。
小说通过一步步设悬,之后又一层层把谜底揭开,结尾把故事全盘托出,解除悬念,像是侦探破疑一样,读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其它还有多处。像郊外的书屋,那幢别墅,也同样是神秘的,也给人很大的悬疑,是通过故事一层层展开,而逐渐破疑的。
3、对话描写
人物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说《喜鹊窝》中的人物对话,有极其精彩的表现。例如:
“怪不得这次来你这么精神。卜老师,她漂亮吗?。”
“还算漂亮,也很温柔,我妈替我相中的,我们就要结婚了。”
“要不是阿姨不喜欢我,我一定会给你俩当伴娘。”
“就是我妈喜欢我也不同意,伴娘长的这么漂亮把我的新娘比下去,我不会这么傻。开句玩笑,粒儿。说真的,你越来越漂亮了,你这里的工作一定很顺心。”
读后感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再看粒儿与韩冬的对话:
“我是井底之蛙,两耳不闻天下事,让我判断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人,品质好坏,简直是手无寸铁吃带壳的核桃。”
“手无寸铁就不能吃核桃?放在门缝里挤噢。”他说道。马上哈哈大笑起来,引来周边无数人向这边望,“你呀,真像一只小山羊,说起话来有鼻子有眼的,让人听了想揍你一顿。”
就知道揍,好像刚从原始森林跑出来的野人,看外表,还挺文明,一身笔挺的西服,打着领结,像外交家。
“说说看,你十几岁了,小精灵。”
还没有告诉我你是哪里人呢,又问我姓名,又问我哪单位工作,把我的身份都摸透。
“保密。”我拒绝回答。
“保密?”他大吃一惊,睁大了眼睛,两只手交叉搓着下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点点头,“好好,保密保密。”
一个老练,一个天真,一个世俗圆滑,一个谨小慎微,一目了然。
再看韩冬与粒儿谈论卜家伟:
“他既然关心你,那他为什么不资助你上大学?”他忽然问我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谁?卜家伟?他没有这个义务。”
“而他应该这样做,是个男人就应该这样做。”他说。
“你以为我家的人都需要别人的同情吗?你以为我家的人就没有一点尊严与脸面吗?”
“这件事不是尊严与脸面的事,这件事是一种无声的动力,假如他有情。”
“他曾经爱我的姐姐,我姐死后我才知道他爱她,他为什么要帮助我?虽然他已经帮助了,他让我一辈子还不上这份情,为了我姐,他至今没有女朋友。”
“他为什么有?他借着那零星怜悯,假惺惺地伸出一只援助之手撒下点零碎面包,让你感恩,这个伪君子。”
“请不要在我面前说他坏话。”
“好好,不在你面前评论这个懦夫,寒酸教师。”
韩冬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同时充分显示出粒儿对正义和尊严的坚守。
整篇小说中精彩的对话描写比比皆是,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心理与想象描写
写粒儿想念那位神秘的“阿姨”:
“那位阿姨不知道走了没有,她天天给我梳小辫子就好了。我舍不得解开阿姨给我辫的辫子,拿着镜子照着。她的声音柔和动听,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么好听的声音,她要是天天在王奶奶家就好了。”
粒儿羡慕人家有妈妈,极力想象有妈妈的情形:
“妈妈要是活着就好了,妈妈会给我梳两条顺溜溜的小辫子,给我缝一个漂亮的六瓣花布毽子,比爱丽的还好看”;“妈妈没被洪水冲走就好了,放学回家,让妈妈抱抱。面前模模糊糊是妈妈美丽的身影,妈妈站在大山脚下,我高兴地大声喊:“妈妈——”飞快地跑过去,无论怎样努力,怎样撒开大步,总不能近前,我拼命地喊叫,拼命地跑......忽然,一块巨石挡住去路,用尽全身力气,也推不动,只好放弃这条道。而别处乱草丛生,没路可走。我焦急地望着远方,一股浑浊的洪水冲着妈妈蜂拥而来,我全然不顾荆棘满地,奋力冲向妈妈的方向......一眨眼,妈妈不见了,我茫然不知所措,东张西望。“粒儿——”,妈妈在叫我的名字。我急忙四下寻找,没看见妈妈的踪影,站在地上打转,除了一人高的野草,汹涌澎湃的河水,什么也看不见......”
写粒儿热恋时的感受:
“我渴望有个家,忽然要有了,总感觉来得太容易,总觉得这一切好像是海市蜃楼,从小到大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忽然间什么也有了,简直是在梦中。像小时候渴望吃上猪肉,猪肉终于能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而且再也不用为吃上猪肉发愁,想吃就吃,梦得到满足。忽然间心里觉得不塌实,总以为这盘猪肉会飞走了似的,我怕眼前这一切忽然间远去。我该不该拥有这唾手得来的幸福?”
5、细节描写
写王奶奶缝被子,“她照量着被表的长短,用剪刀剪断线,线尾打上一个小结,打结的时候没忘记指尖伸进嘴里蘸上一点唾沫”。
写劳动的场景:“爸爸把菜畦上挖了一个个坑,一尺一个,爸爸用一根小细棍量着挖,非常细心专注。等一个个小坑都浇上水渗进泥土里,才站起来倒背着手观赏了一阵,含笑着转向姐姐。”
写出走妈妈以阿姨的身份悄悄回来看粒儿和姐姐时的情景:
“阿姨把我和姐同时揽在怀里,我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和快乐。她说话的声音那么温柔动听,眼光那么柔和,像爸爸慈祥关爱的目光。她是妈妈就好了,我可以天天依偎在她怀里听她说话。生产队里牛犊天天跟在牛妈妈后面,小牛晚上躺在牛妈妈怀里睡觉。
“阿姨的泪水又涌出来。我眼睛里进了沙子,爸爸给我吹吹眼睛就好了。我从阿姨胳膊底下钻出来,跪在阿姨面前,认真而关切地说:‘阿姨,我给你吹吹眼睛好吗?吹一下眼睛里的沙子就出来了。’
“我在阿姨的大眼睛里吹了几口气,阿姨眼睛里的泪水更多了,我慌忙用小手擦掉,可泪水越擦越多。
“我恨阿姨眼睛里那粒沙子,没有那粒沙子,阿姨一定笑得很甜。阿姨扎着小辫子的手微微颤抖着,用了很长时间才把我头上的两条小辫子扎完,系上了两根漂亮的红丝带。
“她用怜悯疼爱的目光捕捉着我和姐姐的身影,我和姐姐的愉快是真实的,在心底下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感满足感。在她亲昵和蔼可亲的面容下,在她温柔的手掌呵护下,我和姐姐在这间破旧的老屋子里嬉笑打闹,王奶奶的破茅草屋仿佛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我和姐姐是两位美丽活泼的小公主。”
通过如此细腻的描写,把出走妈妈见到孩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催人泪下。
6、写作手法综述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小说《喜鹊窝》中的主要写作手法。其他手法,如第一人称的运用、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手法、幽默与讽刺、反复手法等,在《喜鹊窝》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各种手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体现出作者娴熟的驾驭语言、运筹全篇的能力。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