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的教育生活我的课堂观学习与思考交流与提高课堂还是课堂 |
分类: 教育 |
读《给教师的建议》,很是被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的执着感动:“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位的工作。我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我没有听过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深入课堂听课分析课,“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才能“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这也许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感到亲近的原因,因为它们都是来自课堂一线、教师一线、学生一线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记录与思考。
教育管理的重心应该在课堂。只有课堂才是集合学生、教师、资源、媒介等教育要素的最重要场所,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教育的“魂”。学校管理的中心应该在课堂。所有的教育实践最终都在课堂,教育目标的达成靠课堂,管好了课堂,学校管理才算踩到了点上。很遗憾,我们很多地方、很多学校的教育,眼花缭乱,却偏偏让课堂中心变得熟视无睹;课堂,成了最重要的被遗忘的角落。
不能做到如先生那样对课堂的一往情深,却可以跟随先生的脚步,更多地深入课堂。本周重点听了一年级的语文课,观看了两节名校名师的课堂实录,收获不小。
进入一年级的课堂,总是很快被感染:稚气未脱的声音,充满童真如鲜花盛开的小脸,还有那有时肆无忌惮的“上蹿下跳”,让人一下年轻不少。课堂上,老师们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在课堂尽量让孩子们表达,努力创设充满童真童趣的情境,对知识点的精心处理设计,让人感到欣慰。课后的集体交流中,根据我对课堂的理解,提出几个带共性的问题和大家交流,希望引起低年级老师们的注意。
怎样恰当地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月亮的心愿》课,老师提出了“有感情地读课文”的要求。什么是“有感情地读课文”?一年级学生是不会懂的,他们除了点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注音文字读,其他什么也不会。“有感情地读”除了体现在老师的范读、听录音、看视频,让学生跟着模仿,别无他法。生字教学中,经常出现同音字的混淆,怎么办?《两只鸟蛋》中,读出“仿佛”的“仿”并组词,学生组到了“访问”,这时该怎么处理?简单的否定肯定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可以写出两个形近音也近的字进行简单的比较呢?用力虽不需多,却可以为后边的同类字教学打下基础。如何做到充分地利用好课文插图?插图除了是课文内容直观的注释,很多还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情境。《月亮的心愿》里,两幅插图中月亮姐姐的表情变化,一张笑脸,一张愁脸,细微的变化,既能表现月亮姐姐心情的变化,还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的习惯。而《两只鸟蛋》中小男孩放回鸟蛋后在树下双手紧握的插图,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是在祈祷,还是憧憬?带领大家进入“和小鸟一道在蓝天飞翔”的美好意境。对课文主旨的揭示不能太过直白。爱护环境、真爱生命、乐于助人等说辞,不会激起一年级学生太多的敏感,相反,这样的说教过多,反倒使学生逐渐变得麻木。其实,让孩子们明白,课文中的主人公都干了些什么?如果是我们,会怎么做?能够有个初步的感悟就很好了。过于直白的“思品课”表达,完全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失去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
观看课堂实录,是为了给老师们推荐可供观摩的课堂,这算是观看前的审查吧。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是湖北名校,他们的“主动教育实验”搞得很有成效,其教学模式和我们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建设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看了一节六年级陈慧老师的《菊和莲》和一节四年级骆璇老师《积的变化规律》,无论是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是对课堂结构、知识点的处理,以及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而设计的一些课前、课中、课后的练习、链接、学路建议等具体操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用以完善我们的课堂。选出这两节课,准备在下周和老师们一起分享。
多接触课堂,才算接到了教育的“地气”。我,愿意跟着课堂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