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随便聊(二):本山小品势已衰
(2010-02-18 10:37:45)
标签:
欢欢喜喜过大年春晚评论随便说说杂谈 |
分类: 杂谈 |
聊春晚,首要话题当属本山大叔的小品。也难怪,这么多年了,从1990年与黄小娟合作《相亲》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年年参加,几乎年年收获语言类节目一等奖,看春晚,也几乎成了就看赵本山。这样的成绩,这样的收视率,足以让除他而外的所有演员眼红。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我们应该感谢赵本山,感谢他这么多年来带给大家的笑声,感谢他这么多年来带给咱中国人春节的喜庆。其小品的影响,小而言之,博得国人的哈哈一笑;大而言之,已成为留下深深印记的文化符号。然而,今年的本山小品,终究让人有了江郎才尽的感觉。
不知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赵本山的小品,无论文字创作,还是舞台表演,《昨天今天明天》当属一个高峰。从内容与风格看,除了浓浓的东北气息,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际,从过去到现在,从今天到明天,地域横亘之广,时间跨越之长,前所未有,但却紧紧围绕“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这一大主题,通过老俩口的陈述,得以具体的表现。从舞台效果看,凭借中央电视台的招牌栏目《实话实说》的固有结构,借助栏目主持人的穿插,赵本山、宋丹丹俩主演的表演丝丝入扣,包袱不断,高潮迭起,在一连串的笑声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果说赵本山永远脱离不了东北二人转的影子(那是他的肥沃土壤),总是带有“俗”的成分,通过《昨天今天明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俗即大雅”、紧扣主旋律的作品。这应该感谢白山黑水,养育了赵本山,也养育了作品的捉刀人何庆魁。
赵本山的其他小品,虽也题材广泛,抑或偶尔针砭一下时弊,却多以搞笑为第一要务。在春节团圆的特殊时期,能够让辛苦劳作、奔波一年的人们,开怀大笑,在笑声中辞旧迎新,功莫大焉。无论是《三鞭子》中的“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还是《红高梁模特队》的“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无论是《拜年》中的“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还是《钟点工》里的“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以及《卖拐》中的“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功夫》中的“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火炬手》中的“床——双人床——炕”、“tea——绿tea”等等等等,至今想来,还是值得回味,并且忍不住心中窃笑。在人们难得一笑的今天,赵本山,算得上上天在春节赐给国人的最好礼物。以上这些作品,撇开不好言说的缘由,就深度与搞笑的双重效果而言,与《昨天今天明天》比较,还是有差距的。笑料,只有当有了一定深度,不但“有趣或可笑”,并且“意味深长”,才能成为“幽默”。
今年的《捐助》,虽也笑料不断,却实在让人感到了本山大叔的“勉为其难”。帮助弱势群体本是好事,多捐少捐都是善事,比那些“诈捐”强得多,却落得个“拿单身女人说事”的把柄;困难单身母亲的上场,本该增添更多的笑料,却因为提着两瓶昂贵的“国窖”,沾上了拿钱打广告的嫌疑;参加演出的“赵家班底”,虽然个个都还不错,却让人不得不怀疑本山大叔的艺术眼光与境界,近亲,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永远不会繁育出优良品种。倒是王小利的本色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略带“痞气”的“纯东北爷们”,算是深得赵本山的真传。不能说已经红了的小沈阳或者即将可能会红的王小利会取代赵本山,他们永远不可能取赵本山而代之,更不能说超越,不同的时代谈不上谁超越谁,但他们一定能以他们独有的风格,带给国人不同的、更多的笑声。就此,本山大叔,可以传下你的笑声接力棒,回家歇歇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赵本山,这位以笑声陪伴国人多年的笑的天使,充满了期待。
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对赵本山,这位以自己的苦换来大家笑的艺术家,充满感谢与尊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