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狼到小沈阳
标签:
草原狼民族精神庸人自扰 |
分类: 杂谈 |
近日读姜戎的《狼图腾》,常常被书中一些充满血腥的搏杀场面折腾得热血沸腾。
在暴雪狂舞的大草原,成百上千只黄羊进入了狼群的伏击圈。黄羊,草原的敌人,谨慎而快捷,但在千百年来依托草原生生不息的草原狼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在头狼的沉着指挥下,包围圈逐渐缩小,刹那间,羊哭狼嚎,血肉横飞。在凶狠而又充满智慧的狼群攻击下,黄羊本领全失,跑得慢的,很快成了狼的美餐;跑得快的,也只能进入早被狼群设计好的葬身之地——万丈雪坑,成为草原狼来年春天饥荒时节的冰雪窖藏食品。战斗很快结束,黄羊被消灭殆尽,狼群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草原上只剩下雪的狂舞、风的呼啸、遍野的黄羊尸骨。
这是一群即将服役的军马,百里挑一,健壮而刚烈,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然而,它们已被草原狼觊觎多时。为报复外来贼掏空了它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储备粮——雪藏黄羊,狼群展开了对草原牧群的报复行动。显然,要对付比自己体格大得多、速度快得多、铁蹄有力得多的军马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草原狼,战斗既已打响,只有向前冲锋。一时间,马的嘶鸣,狼的长嚎,犬的狂吠,马倌的竭斯底里的吆喝,响彻云霄;在马狼狗的急速冲杀中,积雪飞舞,草皮四溅,石走沙飞,简直就是一个千军万马近身搏杀的大战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被已激起昂扬斗志的军马一次次化解,战斗残酷而激烈。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白头狼的带领下,狼群向马群发起了自杀式进攻。草原狼,再一次表现出了它那固有的、愈催愈坚的、顽强而不怕牺牲的斗志。它们瞅准时机,从侧面扑向马胸,前爪死死抓住马的胸脯肉,后腿用力蹬住,硬生生撕下大块的马肉。这是何等危险的行动!稍有不慎,它们就会被快速奔跑的马蹄击中,不是踢死,甩下后也会被踩死。但已无退路,只有背水一战。可怜的大军马,在草原狼不要命的攻击下,五脏六腑流出体外,被自己,被战友,被狼群,踩踏绞缠,直至颓然倒下。这一即将走上战场、保卫边境的军马群,“出师未捷身先死”,被大草原共同的主人——草原狼活活的消灭了。
这是一只被猎人追杀的老狼。前腿的一只已被枪击中,鲜血淋淋,一跑一瘸,严重影响了逃命的速度。跑过这段乱石滩,过了前面的隔离带,还有生还的希望!长时间的追杀,马已筋疲力尽,在主人的催促下,只能竭尽全力。老狼的眼睛已显浑浊,但这时流露出的却是未泯的狼性,刚毅而悲壮。等到猎手骑马翻过一座小山坡,老狼已没了踪影,而眼前的一截狼腿及斑斑血迹却让他目瞪口呆,显然,老狼为了逃命,自己咬断了受伤的前腿!此情此景,谁还忍心继续追杀?只能仰天长啸:“我的腾格里!”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草原狼!撷取其中的几个场景,我无意渲染场面的血腥,更无意去讴歌残忍的狼子野心,但草原狼围猎黄羊群的高超本领与杰出智慧,与军马群的搏杀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朽精神,面对强敌自残保命的坚强意志,我深信,它会撞击每一位读者的脑神经。也难怪作者在书中反复叩问:为什么被农耕民族的汉人憎恶唾骂的恶狼,会成为草原游牧民族人们心中的图腾?“被狼叼走”为我们所不齿,为什么蒙古人死后却甘愿被狼吃并引为幸事?翻开中国古代史,为什么人口不多的草原人的祖先常常成为中原统治者的巨大威胁?为什么文明程度并不很高的蒙古铁骑却能横扫万里、称霸世界?草原狼的表现是不是会给我们回到这些问题以启示?
由此看来,对狼的认识,我们还有很大的局限,我们是否应该看到“狼性”的另一面?
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随着文明程度的越来越高,动物的野性也渐行渐远,但却永远带着动物的影子。何谓人性?它似乎与野蛮、残暴对立,但却更像是“狼性”与“羊性”的综合体。由“狼性”我们会想到凶狠、残忍、攻击、狡猾;“羊性”经常与温顺、谦让、保守、老实联系。但自然界绝对不存在“绝对狼性”与“绝对羊性”的动物。再残忍的草原狼也有哺崽时的温柔贤良,再温顺的绵羊也有护崽时的慷慨赴死。人与人的不同,大概也就是其身上的“狼性”多一点还是“羊性”多一点。表现为个人,即为人性的区别;表现为群体,即为不同的民族精神。
由此我远而想到了汉武大帝、贞观盛世、康熙王朝时期面对强敌的主动出击,扩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他国来朝的豪迈气势;也想到了南宋时期的靖康之耻,晚清王朝的卑躬屈膝,南京城里的同胞尸骨。同为我中华子孙,为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留下反差如此巨大的印记?由此我近而想到了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菲律宾、越南等国对南海诸岛的虎视眈眈,还有内贼对西藏、新疆不断制造的麻烦。难道就让这些麻烦制造者为所欲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以什么为主的民族精神?
http://www.8yuans.com/Upfile/20082562436275.jpg
由此我又想到了小品《不差钱》中那个穿着苏格兰花格裙裤、油头粉面、打着娘娘腔的小沈阳。能够给大家带来笑声与欢乐,在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非常难得。就这一点,应该给小沈阳们以充分的肯定。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在人们追风直至疯狂的今天,却需要冷静的思考。当这种文化符号仅仅昙花一现,人们也仅仅是一笑而过时,我们无需自扰;当这种文化符号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甚至还要扎根时,“笑过之后的痛”也就不远了,这,该不是庸人自扰吧?“狼性”的缺失,今天虽不至重演“火烧圆明园”,但长期的积淀,却逃不出优胜劣汰、淘汰出局的自然规律。
看来,我们应该师从草原狼,补上一课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