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临门”你信了几成?速看正解

(2023-03-28 15:08:33)
标签:

古易方

董士鸿

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

闰月上坟

古老的民俗文化、及习俗礼仪,都暗示着运势之间的圆融关系。知习俗、重礼仪之道,方可百吉呈祥,是自渡转运的捷径。风俗中的老话俗语,是古人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智慧结晶,其中蕴藏着绝大的人生哲理与人文运道。

清明“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临门”你信了几成?速看正解
文/古易方
(公众号:北京古易方官网)

众所周知,2023是一个双春年,有着前后见喜,双春夹吉的民俗说法。而二月为卯月,卯为阴,迎合今年的太岁癸卯(纯阴),属于太岁重叠,双阴齐汇的阶段,到清明节时期,便构成三阴相加之说,其中就有了“闰二不上坟”谚语,主要在于阴满阳缺、怕冲了喜,或带回来不干净的东西,让今年的喜星减弱,继而影响运气。

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此说法并不能被广大缘者所认可。属民间传言,无法被认同。

民俗认为,清明祭祖扫墓是非常庄严的仪式,人们在此时期前往墓地祭拜,向祖先祈福,延续“孝道”礼数,这同时也是在警醒后人子孙,不能少了孝道,需守孝敬老,才能延续一门血脉的兴旺和德行配位。

而相对那些没人扫墓的阴宅,孤墓,大多是不长草的,俗语“坟头无草,后代无人”即代代削弱,后继无人,断了香火,是非常不吉利的。

所以很多人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守孝礼数不能少,是必须要遵从的仪式。正如古话说“雨打棺材头,辈辈出王侯”“雨打坑,三代兴”等,都彰显恶劣的环境下行孝、行丧,反而更能冲破命运,可代代兴盛,得阴福庇佑。亦是一种借助天运,来考验后代福报有多厚的手段。

清明“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临门”你信了几成?速看正解

从命理的角度而言:天地万物不离五行阴阳论,相克的同时也在相生,危中有机,绝处必然逢生。闰月中的清明节,满阴阳闭,全阴运,更利于种阴福、收获阴报,是积阴德的好时机。可借助天时,在清明节这天种点阴福,例如:祭拜,放生,做善事,舍钱财等,都是种阴福的有效方法。

清明“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临门”你信了几成?速看正解

从风水角度而言:阴宅关乎后代子孙气道和运脉,如果错过清明扫墓的时节,那么万物复苏,周边树木野草生长迅速,杂乱无章,容易破损阴宅风水,消耗后代运气,多发焦头烂额及堵心的事件。

一位作家说过: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而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皆是祖先的祝福。

所以,看到这里,汇总而言,闰月祭拜是可以的,有益无害。

清明“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临门”你信了几成?速看正解

清明祭拜是不能割舍的庄重仪式,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受纯阴年,纯阴月的影响,三阴齐汇,只需做好自我防护,便可收获阴福,百无禁忌。三条有利措施,缘者借鉴参考:

1》去墓地,选择上午、或正午,不要下午去。
2》随身带着桃木之物,或朱砂之物来护着自身阳气。
3》仪式结束后,别直接回家,先到人多的地方走走,转转,接触阳气。


今年的清明节,什么人不适合去扫墓?

禁1:生病之人不要去。
禁2:生理期女性不要去。
禁3:尽量不带10岁以下孩童去。
禁4:家中有没满百天的幼儿,谁都不要去。
禁5:家中有孕妇,谁都不要去。

扫墓的步骤是万不可乱的:

第一步:修整墓地
这个操作很重要,以免坟头草太杂、太高,日复一日根深蒂固,会破损内部墓穴,和阴宅风水。

第二步:添土
添新土的讲究比较多,观察一下墓穴边、哪里有坑洼的都要添一添,修补完后,要在坟头上添新土,为的是让坟头高,老人言“添新土坟头高,膝下子孙出富豪”为的是能高人一等。

第三步:上香
代表着通信,传达信息。

第四步:摆供品
将所带来的供品摆放好,敬上、孝祖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直都在延续着。

第五步:敬酒
通常以敬酒来传递思念之情、挥洒祭语,即便对方不饮酒,以酒叙旧也是一种民俗,因为酒水可以打发阴差,让祖先得到庇护。

第六步:祭祀
行礼、添元宝、揣纸钱,将自己所带给祖先的冥富都送给对方。

第七步:送别
离别之语,说些祝福的话,是在所难免的。

第八步:灭明火
清明时节天干物燥,是一个万物苏醒的季节,一定要将明火灭彻底,再离开,不要留下后患,火若燎原,对祖先也不敬。


老人言:生前床头一杯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在我们有生之年,多尽一分孝道,祖辈去时、也少些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