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雪莱《基督教会史》宗教改革时代:激进的门徒身份(1)重洗派的基本信仰(4)现代基督教的先驱

标签:
基督教教会 |
《基督教会史》(第三版)
[美] 布鲁斯·L.雪莱 著
刘平 译
上海人版社出版;2015-05。
---
·正文约4700字;粗体为原书标;粗体加下划线字本编文标;
·编录:杨原平
---
---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时代
1517—1648年
16世纪,随着新教的诞生,西方基督教王国中教宗的领袖地位摇摇欲坠,改革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强势迅猛发展。早期新教有四大主要传统:信义宗、改革宗、重洗派和安立甘宗。一代人之后,罗马教会在耶稣会的带领下恢复了自己的道德热情。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血腥斗争,整个欧洲被战争蹂躏,西方基督教王国被永久地分裂,这时一些先驱者指出了一条新道,即宗派理念。
第二十五章 激进的门徒身份
P249
1525年1月21日,在黑暗的掩盖下,大约有12个男子步履艰难地穿越苏黎世雪地,缓慢地走着。他们安静而又坚定地走在狭窄的街道上。湖面上刮过冬日的寒气,这似乎正符合他们此时的心情,他们正前往靠近镇上最大的敏斯特大教堂(Great Minster)的曼茨的家。
就在那天,苏黎世市政会责令其领袖康拉德·格列伯尔和费利克斯·曼茨停止查经聚会。反对的呼声立刻四起!就在四天前,市政会警告所有的父母要在孩子出生后八天内予以施洗,否则要被驱逐出该地区。弟兄们该怎么办呢?他们约定到曼茨家见面后共同商讨对策。
---
目 录
“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
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部分 耶稣和使徒时代公元前6—公元70年
第一章 让王滚蛋!003
耶稣运动
第二章 新皮袋与旧皮袋 013
福音传向外邦人
第二部分 大公基督教时代70—312年
第三章 最无价值的人 027
大公基督教
第四章 如果台伯河泛滥 038
基督徒受迫害
第五章 关于大事件的争论 046
正统的兴起
第六章 经卷之规 057
圣经的形成
第七章 罪人的学校 068
主教的权力
第八章 知识分子的使徒 077
亚历山大人
第三部分 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312—590年
第九章 放下权杖 089
罗马帝国改宗
第十章 剖析毫发 097
三位一体教
第十一章 以马内利!107
信经中的基督
第十二章 放逐于生活之外的人 116
隐修制的开始
第十三章 万世圣贤124
奥古斯丁
第十四章 作为“大祭司长”的彼得 133
教宗制的开始
第十五章 天地之间的某个地方 142
东正教
第十六章 弯下得胜者的脖子 153
向野蛮人传教
第四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590—1517年
第十七章 神的执政官 165
大格列高利
第十八章 寻求统一 174
查理曼大帝和基督教王国
第十九章 神秘地被提升起来 184
教宗制和十字军
第二十章 学识之甘露 196
经院主义
第二十一章 献给贫穷女神之歌 206
使徒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二章 沉睡的人和必然法则 218
教宗制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时间进程中的审判 228
威克里夫和胡斯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时代1517-1648年
第二十四章 葡萄园中的野猪 239
马丁·路德和新教主义
第二十五章 激进的门徒身份 249
重洗派
第二十六章 推入游戏 258
约翰·加尔文
第二十七章 诅咒王冠 266
英格兰教会
第二十八章 曼瑞沙的“新人” 274
天主教改革运动
第二十九章 击开磐石 284
美洲和亚洲
第三十章 圣徒们的统治 295
清教主义
第三十一章 不愿为旧观念而死 305
宗派
第六部分 理性与复兴时代1648—1789年
第三十二章瞄准根基317
理性膜拜
第三十三章 心灵及其理性 326
帕斯卡尔和虔敬派
第三十四章 火中抽出的一根柴 337
卫斯理和循道主义
第三十五章 历世历代的新秩序 348
大觉醒运动
第七部分 进步时代1789—1914年
第三十六章 恢复堡垒3 61
进步时代的天主教
第三十七章 新的社会边界 372
19世纪的英格兰
第三十八章 走向地极的人们 381
新教传教
第三十九章 一个民族的命运 392
美国基督教
第四十章 一座为现代理性人所铺设的桥 403
新教自由主义
第四十一章 失去的只是锁链 414
社会危机
第八部分 意识形态时代1914年— 425
第四十二章 耻辱墙上的信手涂鸦 427
20世纪的意识形态
第四十三章 病态社会里无根的移民 436
美国福音派
第四十四章 早餐桌上的新信经 447
普世教会运动
第四十五章 慈悲的良药 457
罗马天主教:梵二会议
第四十六章 回流时代 467
第三世界的基督教
第四十七章 作为高尚职业的政治 475
美国标榜自我一代的基督教
第四十八章 地球村 487
世界舞台上的基督教
结语
注释
从利奥一世至今的历代教宗录
附录(人物、运动、事件)
译后记
---
作者简介
布鲁斯·L.雪莱(Bruce L.Shelley),美国丹佛神学院教会史和历史神学资深教授。著有《教会:上帝的选民》、《十字架与火焰》、《美国的福音派》等。
---
译 后 记
《基督教会史》的翻译和文字输入工作得到几位年轻朋友的帮助,她们是朱丽萍、郑彦、张静和王静荷。为了加快翻译进度,她们将本书部分章节初步译成中文,后由译者再译和校对,其中朱丽萍初译24—38章,郑彦初译38—41、43—44、48章和注释部分,张静初译第42章,王静荷初译45—47章。正是由于她们热情的援手,本书的翻译工作才能够在近期内完成,在此对她们的辛勤劳动深表谢意。另外,感谢游冠辉博士和孙毅博士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加盟这套译著的翻译计划,游冠辉、蒋力今、汪晓丹、苏欲晓等人还对本译著的翻译做了大量的校对和校译工作,在此对于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表示真诚的谢意。因此,本译著是集体工作的成果。但是译著中的错误均由译者负责。
译者为便于读者了解基督教会史,对译著中部分人名、地名、事件和教派等加上适当的注释。在翻译体例上,英文God在本书中均译为“神”,其他宗教所信奉的神灵在英文中为god或gods均译为“神祇”或“神灵”。初期教会以后中世纪前的Catholic Church,一般译为“大公教会”。体制和教职尽量采用通行的译名,例如“教宗”、“宗主教”(在东正教中译为“牧首”)、“祭司”(Priest,用在犹太教中)、“神父”或“司铎”(Priest,用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修士”、“会士”等。在中世纪开始后,Catholic Church一般译为“天主教会”或“罗马天主教会”。在近现代之前因为尚未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国家”观念,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多翻译为“英吉利”、“法兰西”和“德意志”。
本译著于2003年第一次出版,现根据2008年出版的英文第三版修订。
由于水平和时间的局限,译文中难免出现错误和不当之处,盼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译者
2011年4月10日于复旦大学宗教学系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 神的座位; (马太福音 5:34 和合本)But I tell you, do not swear an oath at all: either by heaven, for it is God’s throne;(Matthew 5:34 NIV)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译:就是从恶里出来的)。”(马太福音 5:37 和合本)All you need to say is simply ‘Yes’ or ‘No’; anything beyond this comes from the evil one.(Matthew 5:37 NIV)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