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卫弥夏《多元主义中的教会》第四章为什么留在教会?对教会内外人士的回应(1)

(2023-01-04 15:56:09)
标签:

基督教

教会

原文链接

《多元主义中的教会》

[德]卫弥夏 Michael Welker 著

瞿旭彤 译

中国社会科出版社;2010-01。

---

·正文约4600字;粗体字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

第四章 为什么留在教会?

对教会内外人士的回应(1)

P74

“为什么留在教会?”——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所有正背离或已远离教会的人。——对那些所谓的信念坚定的好基督徒来说,“为什么留在教会”也是一个问题。正因为是信念坚定的基督徒,他们就更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找到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他们不能,一方面满足于路德[所说的]的“信则有”(Glaubst du-so hast du!),另一方面又满足于做一无所有的人,——而且,在这些一无所有的人当中,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其实缺了点什么。有人不理解或不再理解:为什么他们自己应留在教会,为什么他们周围的许多人想留在教会。对信念坚定的基督徒来说,这并不是无所谓的。有人正准备离开教会,对所谓的好基督徒来说,这并不是无所谓的。有人还在犹豫,是否要加入或回到教会,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无所谓的。

---

引文出自《论基督徒的自由》(Von der Freiheit eines Christenmenschen/De liber-tate christiana),完整句子为“信则有,不信则无”(Glaubst du,so hast du,glaubst dunicht,so hast du nicht)。具体出处待考。——中译注

“为什么留在教会”为什么人们应该加入或回到教会?对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有许多答案,而且,不同的回答具有截然不同的说服力。有所谓个人性的回答,有的生动感人且有示范作用,有的则几乎让人难以领会甚至令人反感。也有神学—教义上“正确”的回答,有的颇具说服力,有的则简直让人难以理解并且感到陌生。

P75

就“为什么留在教会”这一问题,以下将给出五种回答,这些回答试图针对的,不仅有处在教会内的人士,而且首先是处在教会之外的人士,他们与教会保持距离或脱离教会。也就是说,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一些这样的回答:它们也能从“外在者的视角”,即从与教会疏远者或非基督徒的视角,作出解释说明。

不过,这种对“外在”视角的专注,是一种在神学上颇具风险的尝试。因为所有这些回答,尽管当然是想引发教外人士对教会的兴趣,并且争取他们,但却首先必须把教会视为原则上可与其他机构相比较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从“外面”感知教会。

以这种方式描述教会的努力,可能会遭到如下反对:即对教会来说,这并不恰当。而且,对教外人士而言,这不能说出全部的真相。从“外面”观察教会,这样的尝试意味着风险,对这一点,以下思考是非常清楚的。而且,这些思考也非常清楚,从这种视角出发,只能把握到教会的部分方面。从神学角度而言,这些思考涉及的只是一些与“保护”(Bewahrung)——即[特殊而言的]对人的保护和(一般而言的)对受造界(Schoepfung)的保护——主题相关的方面:对更弱势者的保护、人的尊严、有行为能力的(handlungsfaehige)公共空间、对塑造人类生活的各种节庆形式的维护以及个体的和集体的自我危害所造成的问题。这种对教会的外在视角是不得不“合乎律法的”,而且在宽泛的意义上是“保守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视角是毫无意义的,或绝对错误的。

以下思考的出发点在于:“真相只在于教会内部的视角”少儿上人中前云瑁门欣“错误在于外部的观察”,(p76)这样非此即彼的选项是错误的。不过,这些思考从一开始就试图引“向内”。更确切地说,这些思考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引起对上帝复杂且创造性的力量的关注。正是这力量,将人带进和引入教会,并且过去、现在和将来使人留在教会。

第一节 为什么留在教会?

——因为基督教会是始终让自己和他者担负慈爱责任的共同体

P76

对如今的许多人来说,“慈爱”一词不仅显得老旧,而且听起来有些过分。对被搁置者(Zurueckgestellten)和更弱势者一时兴起的、偶尔为之的好心好意和乐善好施一一这就是大多数人所以为的“慈爱”。在教会之外,也有好心好意和乐善好施的人,而且,在教会之内,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许多自私自利和残忍无情。难道那些担任教会领袖并受公认的基督徒没有讲过剥削者和暴政者爱听的话,并且为这些人撑腰?也就是说,为什么恰恰要留在教会,——当这与慈爱相关时?

但是,以为慈爱只不过是对更弱势者一时兴起的乐善好施,这样的想法只会使得基督教会和我们的整个文化对一种核心的力量来源不清不楚,这种力量是更新、强化和激活每个人类共同体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在对教会而言起着支撑作用的圣经各传统中,处于关注中心的,不是一时兴起的、偶尔为之的好心好意和乐善好施,而是肯定能期待的、公众习以为常的慈爱。尽管一时兴起的、偶尔为之的好心好意和乐善好施,如此美好和如此重要,但是,圣经各传统却看得清清楚楚:人与人之间若仅仅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圣经各传统并未让奴隶、外国人、寡妇孤儿、穷人、无权无势和缺乏影响的人,依赖于偶尔有意之人一时兴起和偶尔为之的好心好意和乐善好施。

P77

慈爱是向那些处于不利境况之人的转向,并且放弃对自己地位的改善,以免给更弱势的人造成负担,甚至面对处于不利境况之人放弃对自己权利的享有。如同在上帝律法(Gesetz Gottes)中在根本上得以确定的法律(Recht)一样,这种慈爱也是同样重要的,而且也是同样应加以制度化的。如同法律一般,慈爱也要求,其效力应独立于个别人的意愿倾向和一时感情波动。而且,如同法律一般,慈爱应避免对个体、情绪和处境的依赖。无论我们如今广为流行的道德感伤(moralische Empfindsamkeit)是否喜欢这样的措辞,就上帝的律法而言,这里所涉及的乃是慈爱的常规化(die Routinisierung des Erbarmens)。当上帝的律法确定,“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出埃及记》22,22),“不可欺压寄居的”(《出埃及记》23,9),等等,这里所涉及的就不是一些仅仅偶尔有之的或许值得重视的建议,而是一些有约束效力的规定,为的是保障整个共同体的福祉。

前先知书中的先知(die fruehen Schriftpropheten),比如阿摩斯(Amos),明确指出,凡是常规化慈爱缺乏的共同体,不但法律会遭到损毁,公共的上帝关系也会受到滥用和遮蔽。毫无慈爱的人掩盖了他们的没有上帝及其对法律的歪曲。他们悄悄使越来越多的人掉出“社会网络”,从而使整个共同体堕落。一个共同体,假若没有常规的慈爱,假若其中的法律发展不总是不断地以对更弱势者的保护和系统融合为导向,也就是说,不以慈爱为导向,那么,它就是一个腐坏的共同体。其中的各种“边缘群体”将越来越大;“法律”将被越来越防卫性地用于保护越变越小的富人圈子;团结、忠诚、信任和责任感越来越少,以至于分崩离析。

P78

对这样的问题关联,《旧约》的弥赛亚应许作出了明确的回应。对弥赛亚的期待以如下共同体的建立为目标,在这一共同体中,法律由慈爱确定,而且通过慈爱不断更新。上帝的灵临到弥赛亚,这弥赛亚将带来法律,实现、扩展并且与卑微的人和被屈服的人一起践行慈爱。在使法律与慈爱建立紧密关联的同时,他会激发一种充满各地或寰球的对上帝的认识。一个民族,若其中正义和慈爱的联结是活泼且有效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满有力量的、充满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民族。它将至少映照出“上帝的荣耀”,而且,所有人都会努力与它建立联系,并竭力仿效它。这些弥赛亚应许,比如《以赛亚书》第十一章、第四十二章和第六十一章,在《新约》关涉拿撒勒人耶稣时,被直接援引。基督的教会过去和现在都将自己看作被确定为由上帝的灵所召集的、专注于耶稣基督的、来自万民的共同体,并且应该映照出上帝在正义和慈爱中的荣耀。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问,现实中的各教会、整个的基督教界在多大程度上落后于这一[难度颇]大的要求和伟大的应许。我们可以考虑,我们的法律制度、我们的道德和我们的社会[福利]国家(Sozialstaat)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世俗化和实现了这些应许和高要求。我们可以发问,比起教会自身,教会之外的实体是否常常更为有力地落实和实践了慈爱。当然,[批评的]指头会指向常常伴随着慈爱而出现的监护、俯就和羞辱的姿态。但是,这些对不足的必要总结和所有对所谓世俗化过程的提示,并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教会的核心力量和强处之一过去是而且依然是,在不断出现的新条件下,总是重新以慈爱的常规化为目标,总是再次承担起慈爱的责任,总是再次将向处于不利地位者和更弱势者的转向制度化。

P79

从政治、道德和法律方面承担慈爱的责任,并且将之“世俗化”,根本就不是在反对慈爱是教会的核心力量来源;恰恰相反。与其不明智地和错误地抱怨,在慈爱律法(erbarmensgesetzlichen)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世俗化了,还不如承认,教会由此将在原则上自由地转向处于不利境况者和更弱势者,并以之为导向,—一迄今,这些人还处于公共政治的、道德的和法律的意识之外。一个共同体对不利境况、困境和危险的敏感,若能如此活泼地得以保存,那么,这样的敏感就能得到细化(differenziert)和增强。

新教社会服务社(Diaknoie)这一大机构[的存在]表明,向往往处在最无望情形中的边缘群体的转向,仍然在教会的直接作用范围内得以保留。此一实例证明,恰恰从作为上帝律法之要素的慈爱出发,能引发怎样的塑造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统一之前的所有老联邦州,新教社会服务社(Das Diakonische Werk der Evangelischen Kirche)管理超过1000家医院和儿童村(在前民主德国境内,新教领域内曾有44家医院),超过1500家老年关怀机构(前民主德国:230家),超过1000家残障机构、养育院、日间看护所和职业促进所(前民主德国:130家),7000间幼儿园(前民主德国:1275家),3500家家庭扶助机构、产妇疗养所、休养所和疗养院、各种咨询机构,最后还有超过2500家为处于困难社会处境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构。比如,流浪者之家、避难申请者之家、瘾君子工作坊、失业者的日间关怀所、罪犯援助站、救护站、事故救助站,等等。这些还没有算上社会服务行业和护理行业的培训和进修机构。关于在教会较为狭窄的关联领域内的制度化慈爱,这些总结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有许多理由可用于对错误的优越论发出警告。(p80)许多情况下,教会在社会服务领域内仅仅是“拴在了”社会[福利]国家的“链条上”而已,这样的反对意见并不是错误的。有许多的好理由,可凭之抱怨僵化状态,并且推进更有创造性的、更为敏感的社会服务。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基督徒都应不断地进行“体制批判”(institutionskritisch),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努力和斗争。但是,其发生并非通过如下[方式]:离开教会,将被期待[完成]的常规工作的重担以及社会服务的创造性任务推给他人,余下则以自己另外的、活跃的、个人的乐善好施自我夸耀。更确切地说,人若如此,至多就如同一个人捐出一台灭火器,却为此停止缴纳消防税。

对慈爱的纯粹个体主义的理解,如今广为流行,并且使教会和教会生活的一种核心力量不再得到清楚的认识,这部分的是由于教会自己共同造成的。在教导和宣讲中,教会专注于将个体主义的视角及其行为和反应方式“套入”所有的生活现象。由此,一方面,由于教会的出力,一目了然的生活关联以我—与—你—关系和邻近区域伦理(Nahbereichsethik)的模式仍然是可理解的。另一方面,借着颇有助益的简单化(Vereinfachung),教会散播了一种危险的愚昧,这愚昧大大地妨碍了对公共和社会服务力量及其作用方式的清晰认识和全面(durchgebildete)敏感。而且,那些不断由教会释放出的公共和社会服务力量——比如,慈爱的公共和社会服务力量,也会以这种方式完全得不到认识,或最多只能得到扭曲的认识。这种系统化的愚昧,或许也对如下流行印象的出现负有责任:教会的宣讲始终处于所谓健康人类理性的水准之下,如今,我们有必要对此发出批判。只有当单单个体主义的慈爱观被克服时,眼光才能再次变得锐利,从而发现,慈爱具有绝非理所当然的“律法”力量,这些力量被牢牢地结合在教会领域之内,并且得到释放。

---

属于这些力量的有,律法中慈爱与法律之间动态的张力关系,这一关系抵制居高临下的傲慢伦理(Moralen der herablassung)以及律法与[圣]灵之间创造性的张力关系,这一关系反对成功的生活秩序得以固定的假象。参本书第一章;另参MWelker,《上帝的灵》,前引书,尤其是第109页以下,第214页以下。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 16:18 和合本)

And I tell you that you are Peter,and on this rock I will build my church, and the gates of Hades will not overcome it.(Matthew 16:18 NIV)


我们不可放弃聚会,好像有些人的习惯一样;却要互相劝勉。你们既然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应该这样。(希伯来书 10:25 新译本)

not giving up meeting together, as some are in the habit of doing, but encouraging one another—and all the more as you see the Day approaching. (Hebrews 10:25 NIV)


IN CHRIS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