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张竹明丨柏拉图《理想国》导言:四种错误的正义观

标签:
柏拉图理想国 |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 著
张竹明 译
译林出版社;2012-07。
---
·正文约11000字;
·编录:杨原平。
---
提要:
《理想国》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的著作。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理想国》主要讨论正义问题。包括究竟什么是正义?怎么才能实现正义?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通过苏格拉底(作为柏拉图的代言人)和谈话对手们的反复诘难来寻求正义定义的推理过程。(摘自本文1-3段)
柏拉图论正义
——《理想国》导言
张竹明
P1
《理想国》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的著作。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我遇到不少读者,反映这部书不好读。对此,我理解读者的难处主要可能有两点:一是形象的语言讲抽象的理论,二是抓不住全书线索。前一个问题要靠专家们帮助。第二个问题我想在这个版本出版之际尝试着帮助读者理一理头绪,能不能成功,说不准。
据我的理解,《理想国》主要讨论正义问题。包括究竟什么是正义?怎么才能实现正义?
(四)三 喻
(504B以下)柏拉图告诉读者,以上关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的定义,虽然已经分别作了解释,证明了国家的正义是国家所由组成的三个等级之间关系的善,个人的正义是心灵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善。(p11)但这个解释还是不够的,还不能说“在根本上证实了”。原因在于推论中使用了“假设”。假设“善”对于所有的人都是自明的,因此,柏拉图再次提醒读者,“要最完善地认识正义、节制、勇敢、智慧这些美德,需要另走一条更长的曲折的道路,才可以清楚地看得见它们”。下面柏拉图作了三个比喻,日喻、线喻、穴喻,使用辩证法,摆脱了“假设”,达到了善的理念,以善的理念照亮一切,才有可能最透彻地理解正义之类的善。
P11
日 喻
太阳(善理念)
眼睛(理性) — 可见物(理念)
柏拉图根据太阳能使眼晴看见事物和太阳本身的常识,说明善的理念能够使心灵的理性认识事物的理念和善理念,又能够使事物的理念和善理念被理性认识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日喻。
《理想国》第六卷504D以下 柏拉图把日喻归结为以下几点:
(1)光是把视觉和可见性连结起来的纽带,天上有一位神,他的光使我们的眼晴能够很好地看见,使事物能够很好地被看见。这个神就是太阳。人所有的器官中眼晴最像太阳。眼睛所具有的能力作为一种射流,取自太阳所放出的射流。(p12)因此,太阳一方面不是视觉,另一方面是视觉的原因,又是被视觉所看见的。因此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的理念跟理性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P12
当事物的颜色不再被白天的阳光所照耀而只被夜晚的微光所照的时候,你用眼睛去看它们,你的眼睛就会很模糊,差不多像瞎的一样,就好像你的眼睛里根本没有清楚的视觉一样。但是,当你的眼睛朝太阳所照耀的东西看的时候,你的眼睛就会看得很清楚,同是这双眼睛,却显得有了视觉。
(2)人的心灵就好像眼睛一样。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知道它们了解它们,显得是有了理性。但是,当它转而去看那暗淡的生灭世界时,它便模糊起来了,只有变动不定的意见了,又显得好像是没有理性了。
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正如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的。
(3)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同样,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已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有两个王,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另一个统治着可见世界。
P13
“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的有益的。”因此,肩负治国重任的护国者只有在拥有善的理念之后才能清楚地知道正义,监督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个国家才能完全地走上轨道。
线 喻
线喻用一根分成四个线段的线来说明认识的四个等级,它的左边是心灵的认识活动,由下向上分别是想象、信念、理智、理性,由下向上也是认识能力的由低到高;它们对应的认识对象也分四个等级:影像、可见事物(两者属可见世界)、科学、理念(两者属可知世界),(p14)由下向上是真实程度的提高。由想象和信念对可见世界的认识活动产生意见,一般公民只能到达这个水平。由理智和理性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活动产生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性对善理念的知识。只有城邦的治理者(哲学王)在受过科学和辩证法教育后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P14
译文509D以下 把四个线段里认识对象和认识活动由低级到高级详细说明如下:
(1)影像首先是阴影,其次是在水里或平滑固体上反射出来的影子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对应的心灵活动是想象。
(2)可见的实物就是我们周围的动物以及一切自然物和全部人造物。
(3)科学包括数学、几何、天文学、和声学等。对应的心灵活动是理智。研究几何学、算学以及这一类学问的人,首先要假设偶数与奇数、各种图形、三种角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他们把这些东西看成已知的,看成绝对假设。他们假定关于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对他们自已或别人作任何说明的,这些东西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他们就从这些假设出发,通过首尾一贯的推理最后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结论。不过,虽然他们利用各种可见的图形,讨论它们,但是处于他们思考中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些图形,而是这些图形所摹仿的那些东西,他们所讨论的并不是他们所画的某个特殊的正方形或某个特殊的对角线等等,而是正方形本身,对角线本身等等。他们实际要求看到的则是只有用思想才能“看到”的那些实在,属于可知的东西一类。这一阶段是由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的过渡,由意见向知识的过渡。
P15
(4)这个线段认识对象是理念和善的理念,相应的心灵活动是理性。在这个线段里,心灵的活动与前一线段里相反,是从假设上升到高于假设的原理,不像在前一线段里那样使用影像,而只用理念,完全用理念来进行研究。可知世界的这一部分是逻各斯本身凭着辩证的力量而达到的那种知识。在这里假设不是被用作原理,而是仅仅被用作假设,即,被用作一定阶段的起点,以便从这个起点一直上升到一个高于假设的世界,上升到绝对原理,并且在达到绝对原理之后,又回过头来把握那些以绝对原理为根据提出来的东西,最后下降到结论。在这过程中不靠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后归结到理念。
穴 喻
阳光下的洞外世界
洞口、火、矮墙/囚徒<洞壁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耶和华是良善和正直的,因此他必指示罪人走 正路。(诗篇 25:8 新译本)
Good and upright is the Lord ; therefore he instructs sinners in his ways. (Psalm 25:8 NIV)
他必引导谦卑的人行正义,把他的道路教导谦卑的人。(诗篇 25:9 新译本)
He guides the humble in what is right and teaches them his way. (Psalm 25:9 NIV)
遵守耶和华的约和法度的人,耶和华都以慈爱和信实待他们。(诗篇 25:10 新译本)
All the ways of the Lord are loving and faithful toward those who keep the demands of his covenant. (Psalm 25:10 NIV)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