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里浮生

(2013-07-23 11:18:56)
分类: 辞归。评论。

 

 

戏里浮生

/沉吟

 

初识得元曲时,冬日里红泥小火炉,捧了话本细细地看着。外头大雪纷飞,看着话本别有一番韵味。

元曲一贯与唐诗宋词并称,却比诗词的清丽婉转更多了几分泼辣与尖锐。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窦娥冤》······我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也曾看过相关的影视,却始终不如元曲的味道。

不论是暖冬还是凉夏,沏一盏茶,静静品读,那呢哝软语里,爱恨情仇仿若历历在目。人生如戏,那戏中百态,又莫不过是一生沉浮。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初看《西厢记》时,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缠绵悱恻,让我几欲流泪。

崔母的言而无信,张生与莺莺的相思之苦,初初读来,只觉得这封建礼教好不恼人,只教得两情相悦之人不得相依相守。

红娘的私传书信,莺莺与张生的月下幽会,那一琴一曲之中的情意绵绵,似一杯醇厚的酒,醉人心弦。及至红娘求情、崔母许婚,那长亭送别,莺莺的叮咛嘱咐,呢喃细语中,尽是一点一滴的深情。

几番辗转,待到误会解除,冰释前嫌,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封建礼教之中,所谓的那些门第权势、功名利禄,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幸福。王实甫的《西厢记》却一反门第思想,把个爱情至上写得淋漓尽致。其中词曲更是华艳优美、富有意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便借了黛玉之口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中的爱,缠绵至心惊,直教人欲罢不能。那一波三折频频迭起,百转千回过后,终是尘埃落定。

 

【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看完《赵氏孤儿》的电影后,我又记起当初看话本时的情景。雪花纷飞的冬日,就像庄姬公主为了赵氏孤儿而死去的场景。放下话本后,那似半醉半醒之间的困顿,令我迷惘不知所措。

庄姬公主、程婴、韩厥、公孙忤臼···那一个个为了赵氏孤儿而付出的人,大义恩德让人心情沉重。我曾想,为了一个不知身世的孤儿,这些人的慷慨赴死、舍生取义是否值得,最终也未能理出半分头绪来。或许这世间总有一种恩德情意,是不问值与不值的。

赵武的一生算得上坎坷,出生时的奔波流离,认贼作父的茫然无知,真相大白后的怨愤羞恼。直至手刃了仇人屠岸贾,这一世才算轰轰烈烈地结束。

或许赵武可以选择不去相信程婴的一面之词,继续跟在屠岸贾的身边,享尽荣华富贵。但倘若他真的如此抉择,又怎对得起为他付出的那些人?又怎还是我们心中的那个赵氏孤儿?

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这世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赵氏孤儿》的复仇之路,那一段忍辱负重的艰辛之路,似那冬日里的雪地,漫长遥远,但终归会有个尽头。

 

【六月飞霜雪,谁怜窦娥冤。】

 

《窦娥冤》早已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它的悲剧浪漫色彩让人震撼。是非善恶、爱憎分明,让人在极致的心痛过后,又慢慢释然开来。

少年离家、丈夫早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这个年轻女子尝尽了世间苦楚,却仍旧逃不脱被人欺侮的命运。我心疼这个女子,感叹关汉卿在这个故事里对她的不公,却终究是无能为力。

她指天为誓、血溅白练,六月大雪纷飞、楚州大旱三年。天生异象,莫不是为她不公的命运控诉。连天地都为其悲恸为其控诉,那些官员却毫不追究真相,怎能不让人心痛、怎能不让人悲哀?

虽然最后窦娥的冤屈被洗清,但那又如何呢?终是再也没有那样一个温厚孝顺的女子了。

六月飞霜雪,谁怜窦娥冤。

看完《窦娥冤》,我望着窗外,清茶的幽香仍在氤氲,迷离的雾气中,我感觉到眼角的微微湿润。没有六月飞雪,没有大旱三年,窦娥这个让人心疼的女子,永远都留存在那书页之中,唯有满纸的墨香与之相依相偎。

 

 

戏中百态,浮生一梦。

戏台上衣袂纷飞,那声声吟唱之中,又上演着多少爱恨情仇?

长夏夜,且沏一盏新茶,品茗听戏。伴着古老的曲调,细细品味着清茶的滋味。那戏中百态、那戏里浮生,与舌尖的甘醇,一同席卷开来,丝丝嵌入心扉。

 

 

注:本文已刊载于华曦八期杂志《执素》,深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