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2009-12-10 23:59:10)
标签:

今天的湘水

流自远古

昔日的鼓音

可还响彻

今日的耳畔?

分类: 逍遥不系舟

    离开长沙,我们来到下一站——衡阳,石鼓书院的所在地。

    古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坐落于衡阳市石鼓山。关于“石鼓”的得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石鼓山四面凭虚,其形似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法是,石鼓山三面环水,两水相汇,若择月明星稀之夜,听水浪拍岸,有鼓乐轰鸣。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这一说法与当年苏轼月夜驾轻舟考察石钟山的得名如出一辙。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前是一个小型的开放公园,塑有七贤群像,七贤,是指为石鼓书院做出过贡献的七位贤人志士:李士真、朱熹、黄勉斋、张栻、李宽、韩愈、周敦颐。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书院门前有一个仿清亭式建筑——禹碑亭,四角重檐攒尖顶。禹碑亭内一青石大碑,就是禹王碑。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有点像甲骨文又有些像符篆,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碑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个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铭刻,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据说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其拓本三年仅识得三字。而且,被破译这三个蝌蚪文是否准确至今还尚无定论。

   手指在圆润的字划上轻轻抚过,这些生动美丽的文字,仿佛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灵动鲜活,愉然自舞。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接下来便是位于江心一隅,静静掩映在一片苍翠中的石鼓书院了。

从外观看,建筑群为仿清乾隆年间的古典建筑风格,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门额“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是我国书协主席沈鹏的墨宝,呵呵,阳光下,金光璀璨,熠熠生辉。山门两侧的楹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跨入大门,发觉石鼓书院不是很大。刚刚见识了岳麓书院的雍容华贵与繁盛气势,石鼓书院陡得给人一股淡雅清幽的气息。细细望去,虽几亭几屋,却错落有致,诗词楹联随处可见,名人佳句满院添香,景致,一层层饱满起来。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门内右侧,是石鼓书院的标志——一面高2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如此巨鼓,不知谁人,能执金刚槌,擂出震天音?或许,这面鼓,一直响彻古今,震彻神州,鸣响在三湘英才的心中。

    石阶之上,对称并列的是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石鼓书院建筑也采取的中轴对称分布,体现了古书院“中庸有序”“天人合一”的思想。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武侯祠敬奉的是诸葛亮。《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也就是现在的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就住在石鼓山上。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所书的《武侯祠记》,为楷书体。门外范鹤年题联:

       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

     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

此联,深刻传达了后人对孔明先生淡泊高洁情操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李忠节公祠敬奉的是民族英雄——李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将阿里梅牙围困潭洲时,李芾率领诸将士和城内居民一道御敌,血战三个月,终因矢尽粮绝,城被攻破。李芾不肯投降,说“吾死固分家亦不可辱于俘。”他把州治雄湘阁堆满了柴火,并命妻孥共十九人登其上,召帐下沈忠说:“汝先杀吾家次及我”,随即就点了火。沈忠不忍,可李芾态度十分坚决,沈忠在无奈之下答应了。杀了李芾全家和自己的妻子后,沈忠也自刎殉国了。清兵部尚书彭玉麟得知此事后感慨万千,题联: 

        义烈炳潭州  千秋英名垂竹帛 

        崇祠仍故宅  一龛清供有梅花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两座祠堂后面,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大观楼。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故谓之大观。它是石鼓山巅的观景建筑,也是书院里最重要的一栋建筑,位于书院的中心场所。门前柱上是清代李镐所撰写的对联: 

        坐对岳云开  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 

        俯临湘水去  却喜渔歌桡唱答我书声 

睹此联,耳畔响起古代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心中浮现那句表达传统士大夫情操的“居庙堂之高,须有山林气味;处江湖之远,须有堂庙经纶”。我国历来的学者士人,虽追求性情的淡泊洒脱,心中装的,却都是经国安邦的济世情怀。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大观楼一楼便是讲堂了,清代亦称敬业堂。这个讲堂不大,低矮亲切的讲台,几把红木桌椅,比起岳麓书院讲堂的宏阔堂皇,这里如此的宁静安然。岳麓书院居高临下的宣讲,到这里,便换做亲和的笑语清谈了吧。堂壁上悬挂石鼓七贤的肖像,柱子上一副对联: 

  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前连青草,后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

这副名联从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两个方面对石鼓书院做了最经典的诠释。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走上大观楼的木梯,小心翼翼,跫音不响,深恐打破了这里的幽深宁静。登上二楼,一排宽大的古色古香桌椅赫然入目,这就是古代学子读书的地方了。桌椅俨然,耳边仿佛回荡过清朗的读书声。书柜中收藏古书良多,多想捡起一本,细细拂去书上的尘埃,仔细翻阅。线籍充目,书香盈鼻,此情此境,悠然神往——阁楼方寸,昔日的青衿书生是否也在此平静地细数书中文字呢?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楼后就是合江亭。顾名思义,是蒸江、耒江和湘江合三为一之处,蒸、湘、耒三水汇合于石鼓,浩浩荡荡直下洞庭唐朝曾为宰相的齐映,被贬到衡州任刺史,他在山的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江水千载而下,此江此景犹在而人不同,使人抚亭遥思昌黎先生。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愿分华山一半席,安得广厦千万间。(李镐)

            潇湘行二:蒸湘之石——石鼓书院

   顺阶而下,来到“朱陵仙洞”。“朱陵洞”曾经是衡阳著名朝圣之地。自韩愈游石鼓留诗后,许多的名人骚客都争相来此“朝胜”,后人将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留诗,刻于合江亭右下方的朱陵洞内,以及石鼓山东面临湘江的悬崖处,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为衡阳八景之一。相传此洞可通南岳水帘洞,朝往暮归。“道书南岳朱陵洞天,相传此其后洞”,故名“朱陵后洞”。 

                                    

     石鼓书院不大,信步走来,却步步移景。临窗远眺,叹岁月似水,滚滚而逝,不见当日;凭栏小憩,思华年如歌,袅袅自息,唯有清颜。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绿,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