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之处

(2009-07-19 11:08:04)
标签:

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

育儿

分类: 儿童之家教育理念

1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儿童是指:认同儿童的情绪,了解儿童的感受。如果一个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产生自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会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践踏、侮辱,总是不被尊重,那么他很难产生尊重别人的看法。重点在于,成人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附属品。我们平常跟孩子讲话,最好蹲下来,跟他眼神相对,不要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反过来,当孩子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倾听,虽然孩子常常说童言童语,可是一定是对他有意义,才会说出来,所以父母亲要重视孩子讲的话。

    到底什幺才叫做“以儿童为中心”呢?怎样拿捏尺寸才不会变成纵容孩子?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我们社会中的孩子有两极化的现象,不是被宠得过头,变成小霸王,什幺是都以“我(儿童)”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骂得不是人,很两极化。所以,首先要理清的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绝对不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儿童需要什幺样的学习环境与内容,特别为他设计,这才叫做「以儿童为中心」。我们要反对以成人为本位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儿童也是一种特殊的成人"。

 

2、 给予儿童自由的选择权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自由选择他想要做的“工作”。当这项教具是他自己选择的时候,孩子比较能维持兴趣,因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选的!"孩子有兴趣,注意力自然就会提高,操作教具时也比较会有“重复”的情形发生。孩子为什么会重复呢?因为当孩子自己选择时,他有学习动机,他想要学会。

    我们讲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最容易体会孩子喜欢重复的情况,因为孩子听一次故事不满足,他想要听好多次。为什么同一个故事他不会觉得腻呢?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听、有兴趣,还有一个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学习,他要将故事内容记住,在从复的过程中孩子能获取自信,每次从复的收获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小孩子的头脑充塞着许许多多的信息,很需要组织、整理、吸收。当孩子重复操作教具时,就是在一个大脑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他的感官与运动器官。所以,蒙台梭利的教育以自由为前提,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一般幼儿园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师安排幼儿的课程,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中间休息一下,待会儿再看老师给我们做什么。这样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较被动,什么事情都要听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听到孩子抱怨:「好无聊!我不知道要做什么。」难道孩子往后的一生都是这样吗?都要接受别人的安排吗?所以我们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给孩子自由,包含背后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能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生活负责。

    当然,虽然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工作项目,但在蒙台梭利教室里还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这点我们会在蒙台梭利儿童观-自由与纪律中详细讲到,假如有个孩子选了一个对他而言太难的工作,我们要跟孩子明讲:「这个教具现在还不适合你。」然后再向孩子介绍适合他的工作,引导他去学习。

 

3、不教的教育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4、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所提出来的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观念。往往在实践中会发现一些现象,可是却不知道这些现象叫做敏感期,也不知道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这么深远的影响。人从出生到长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

    例举:神在创造儿童的时候,就给儿童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岁左右,会很仔细的看地上有哪些小东西,即使是一条小毛线、一根回纹针、一颗小米粒,他都会捡起来,然后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当妈妈的人都知道孩子有这样的现象,可是却不知道背后的意义。一岁多的孩子为什么会对这些小东西这么敏感呢?因为他要从观察这些小东西来了解这个世界。

    至于两、三岁的孩子,他有个秩序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希望环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状况:每天散步的路线要一样、洗澡的顺序要一样、餐桌的座位要一样、东西要放在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靠这种方式来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变化,他会觉得很不舒服。

    四岁的孩子不会这样,五岁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奇妙的是,一旦过了那个敏感期,他就不会这么坚持了。所以,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变,都应事先告知,给他心理预备,否则就是大人单方面的问题了,因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处,亲子间的交流就会更顺畅。

 

5、教师是引导者

    一般称蒙台梭利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director)。我们要好好观察孩子,跟着孩子走,顺着他可以学习的东西,把教具适时的带进来。

    我们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观察家,而不是一个“教”的人。孩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会的。”因为是他们自己从做中学会的,再用前面提过的例子来说,有个小朋友操作数学教具时,有几个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发现。孩子自己的发现,远比大人告诉他的学习效果好,而且好上几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老师,我自己会的。”你应该把这句话当成是一句恭维,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针。就这一点来讲,我们非常需要一次心灵改革,不要再把自己当成权威角色,而要退居隐密地方,当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在蒙台梭利幼儿园里,可以见到这个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你不会听到老师大声喊着:“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师轻声细语跟孩子说:“现在是安静下来的时候。”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可以当老师,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没想到我可以当个很好的蒙台梭利老师,这样刚好符合引导者的形象。大人轻声细语,小孩子也会跟着轻声细语:你越大声吼,孩子也越大声吼回去,他都学你的。别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6、 着重智能和品格的养成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教育有千余种教具,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东西变得很具体,所以孩子学起来轻松快乐,自主性强,无传统的填鸭式缺点。例如感官教具里的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教具,让孩子从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将来真正学到数学的体积、面积时,就会发现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体的概念,怎样也难不倒他。再举数学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来让孩子操作,用很简单、具体的方式“摸”出答案来。到底怎么摸乘法呢?请看介绍数学教具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数学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想如果把蒙台梭利教具拿给你们的孩子来操作,结果也是一样,你们的孩子就会说数学好简单!所以在智能的养成方面,蒙台梭利的教具不论是数学、语文、科学或其它学科,都是一样,能够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效果非常好。蒙台梭利教育法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也是蒙台梭利博士最为自豪的一点。

    品格与智能相辅相成,有了智能却没有品格,将是人类的大灾难。蒙台梭利的「新儿童」让我们看到,孩子经由专心的工作,会经历一种转变(正常化),从而发展出一群喜爱秩序、自动自发、专注、自律并且快乐的儿童。就如同蒙台梭利的说法:“我们的学校一开始可比拟为疗养院,儿童在这儿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应对进退的各种礼仪,包括开关门、接电话、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这些小事累积起来成为一个有品格的孩子,这也是我们作父母亲老师的责任。

 

7、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没有课程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需要。蒙台梭利的教育偏重个别教学,依照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设计,没有课程表。妈妈们听了或许会很烦恼,不要课表到底要怎么教?只有一个秘诀,就是尊重、跟随孩子的引导,让孩子「告诉」你。父母亲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现在对什么有兴趣,你就赶快做学习纪录,马上介绍他适合的教具。

    举个例子,小朋友在做数学的加法板时,算1+1啊,1+2啊,他用长条木板来算加法,突然,他发现:“老师,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为他在写9这个数字时,印象特别深刻。老师一听,立刻乘胜追击:“真的吗?好啊,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可以凑成9呢?从1开始,1跟什么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么配成9?……”老师就和孩子把哪些数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变化通通摆出来,然后,又进一步发现「1+8和8+1的答案是一样的」,长条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样的。」就这样,他又了解数学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原来:1+8和8+1是一样的,2+7和7+2是一样的。

    所以,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看到孩子有兴趣的地方,跟着他就对了,孩子无形中就会透露给你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们要做个细心的观察者,才能够为孩子设计出特别的教导。

 

8、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小孩子会跟着大孩子学,而大孩子则会帮助弱小的孩子,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这也是正真属于他们的一个社会小群体。

    在一个蒙台梭利教室里,在儿童之家里(视儿童之家大小)一般有20来个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大孩子都会过来关心,主动帮忙。若有新来的小孩,旧生也会过来照顾、介绍环境。孩子们互相友爱、互相照顾、互相学习,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样,尤其是当大孩子做数学、语文的工作时,小的孩子在旁边都看呆了:「哇!好厉害喔!」眼神充满了仰慕,此时在这些小孩子心中认定一个想法:「希望我以后也要像他这样。」「希望我以后也要做这个数学,做得这么好。」

    反过来看,有的人会问:「对小的孩子好,那对大孩子呢?」好处就是大的孩子学习照顾幼小、学习自律、作榜样,责任感与荣誉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收获是无价的。我曾经在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小女生个案,她三岁刚入学时,真是教室里的一个小麻烦,什么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领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马上打回去,什么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台梭利教室待了两年以后,慢慢进入她的工作领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园第三年,也就是五岁的时候,她忽然发现,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这下子不一样了,荣誉感来了,每当有三岁的新生进来,就马上过去呵护照顾,她不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还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主动关心别人,这是在传统班级里所看不到的现象。

 

9、配合儿童的环境及丰富的教具

    蒙氏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细的设计与规划,教具摆在儿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大家知道吗?谁是第一个想到在幼儿园里,摆放适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台梭利本人。她主张在一个配合儿童的环境里面,需要摆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柜子,小厨房给孩子主动去使用。在这样的环境里,蒙台梭利说:“儿童可以脱离成人不当的干预,根据成长的定律,去过自己的生活。”

   谈到丰富的教具,是一个准备好的环境必备的东西。蒙台梭利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她还是一个实践者,她创造发明了无数种的教具。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所谓的「延伸变化」如何应用于不同的孩子。以一个小朋友学数0-9数量(教具名称为纺锤棒箱)为例,他不喜欢我们采用的棒签,那大家只好动脑筋来个延伸变化。对了,他喜欢玩小的模型军人,那就把他的玩具拿来取代,做成数数的教具,结果他真的乐意操作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今天拿绿豆让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练习,那你说,孩子比较喜欢彩色珠子,换成珠子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所以一项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与学习状况,就会有很多延伸变化出现。

    大家因此就会变成一个动脑筋的人,一方面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一方面就不断动脑筋,教具就会不断开发出来。这也是当一个蒙台梭利老师很有乐趣的地方,因为不断看到每个孩子的需要,就会不断有新东西开发出来。

 

10、排除奖惩制度

    蒙台梭利博士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接受蒙台梭教育的孩子,从工作中就已得到满足和快乐,且有自尊和荣誉感,所以每天都有学习、收获和成长,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质的奖励对他来说已经觉得没必要了,他爱工作胜过爱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升至更高层次了。

    但在刚开始使用蒙台梭利的教学方式,来带领孩子工作时,孩子很可能没兴趣,因为他还没有养成工作的习惯。这就像刚儿童之家的新生一样,也是混来混去,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喜欢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项工作,他就会很投入,那时候,你会看到孩子很专心,而且渐渐喜欢工作。到这时候,如果你跟他说:“等你做完这项工作,我就给你一颗糖果。”其实对孩子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奖励并没有必要,孩子从工作中会感到满足、有收获,他不需要你给他任何奖励。

    至于惩罚,我们主要是指体罚,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偏差的行为呢?那是因为他的能量没有导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们常常看到传统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滑头”,因为学的东西太简单,可是又被迫要跟着大家一起行动,实在太无聊,当然只有捣蛋了。我发现,很多爱捣蛋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没有被导引到正常的发展方向去。所以,当蒙台梭利教室里的孩子已经投入他的工作,很专注的时候,外来的奖励跟惩罚其实都已经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严,他会自动自发,他很有学习的意愿,外来的动力根本不必要了。

 

 

11、爆发的教学效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12、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台梭利环境里,最早介绍给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动作、生活礼仪、小肌肉发展训练、动作的控制、照顾自己、以及照顾环境等项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使其适应环境,奠定独立生活的基础,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手眼协调及互助、爱物的好习性。

    家有两岁幼儿的妈妈常会发现,你扫地时,他会跟你抢扫把说:“我也要扫。”或“我来!我来!”这就是教他使用扫把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他最有兴趣。大部分说得出来的动作,如缝、撕、贴、切、拿、打、转、贴、剪、卷、揉、捏、走、坐、站、跑…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些动作的练习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立体触觉等,若能在零到六岁感官的敏感期提升其敏感度,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例如音感的培养,一定要趁早进行,若错过了听觉的敏感期,等到长大才要矫正五音不全或发音不标准的毛病,可能就会事倍功半了。

 

13、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学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导孩子的内容就会不同。如东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学习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学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种餐具,这就是本土化教学的意义。而蒙台梭利一生因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她发现人类互相残杀,很大原因是彼此间的不了解,所以主张跨文化的教学,使孩子除本国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观,也能认识并进而尊重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是促进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