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一个滇东北乡村的社会变迁

标签:
涅复生云南印象滇东北乡村休闲 |
分类: 云南印象 |

▲P1
春节除夕夜(年三十),清扫灰尘,擦拭家里的各种物件,换下旧对联、门神,辞旧迎新。
平时里在城里打拼,春运里排队买票,挤在火车里,大包小包搬运春节礼物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年迈的父母、小时的玩伴,哥哥嫂子、姐姐姐夫,春节回到农村老家与家人团聚,是辛苦一年的意义所在。
但如同整个的农村一样,随着村里人的去与回,滇东北这座小小的村庄也在进行着改变。

▲P2
二叔家多年前盖了砖房,偌大一间木架房基本空置,一楼住着奶奶和她养的三只小狗。二叔一家人去上海打工多年,今年也没有回家来过春节,奶奶以为我和弟弟也不会去,一个人贴春联的时候将春联贴倒。父亲本也打算出来找点事做,但作为三兄弟里的长子,因为要照看奶奶和那些土地,也只好留在家里继续种田。

▲P3 奶奶养的小狗从一锅用来贴对联的浆糊旁走过。狗以前作为有钱人家才养的动物,现在也有很多村民因为爱好养起狗来,当然,人满为患,狗多也成患,村里时常有人被狗咬。狗身后的既是很多农村人家里常看到的门槛,但随着房屋的改造和翻新,村里人渐渐远离“门槛”这一房屋的构成要素。

▲P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里使用机械化设备耕种的人也越来越多,牛车、耕牛也逐渐变少。对于农村人来说,无论是养猪、牛,人吃一顿,牲口也要吃一顿,也是很多农村人的一大负担。年三十晚上,人不容易吃一顿好的,牛也可以吃到主人特意准备的食物,相较于平时的粗料,会掺杂一些米饭之类的食物进去。
▲P5 用机械化的农具耕种后,原来用于耕种的犁也闲置不用,经过时间和风雨的消磨,最终只留下个犁底,有一天变成为柴火。
▲P6
吃饭的桌子也有大小,人多的时候用大方桌,人少的时候用小方桌,都是实木做的,漆上油漆都亮铮铮的。以前用来盛水的水泥缸,放在屋檐下接雨水用。 用坏的竹篮,也只能当个竹筐,放置于墙角装点杂物。
▲P7 菜刀、杀猪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来,杀猪用,就是那长长尖尖的。以前读书的时候,寒假还能吃到家里的杀猪饭,卖身老板后每年回去,新鲜肉已成腊肉。几个人摁倒一头壮实的猪,抬到大大的桌子上,尖尖的刀子进去,猪那最后的挣扎,摁着的人也有踢伤的。
▲P8 油漆漆过的实木凳子,和吃饭用的方桌一样,多是用结实的核桃树做的。二叔没去上海前,在家里都是帮别人做家具,农村姑娘出嫁,凳子、桌子、柜子都是请隔壁邻村的木匠来做。
▲P10
靠公路边的房屋外墙,多为着所谓的“新农村新面貌”被粉刷上白白的石灰。云南搞的这事,印象中似乎是滇西一带的高速公路两侧先搞起来的,旅游线路之地,农村外貌确实不能太寒酸。
▲P11
随着手机在农村的越来越普及,村里的树上高高挂起的大喇叭更多时间是一种摆设,晒着太阳淋着雨水慢慢生锈。
▲P12
一个堂哥家的孩子,姐姐给弟弟苹果喂。长大了的你们,应该还是要离开这小小村庄,像我像其他离开村里的。希望我们有一天会真正的回去。
▲P13
再多再响再长的鞭炮,响过之后已经没有一群群的小孩来捡拾未炸的。年轻男女的离开,他乡城市的落脚,最终一个个村庄消失。
前一篇:昆明街道:富春街
后一篇:花城昆明:你是人间二月小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