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街道:五一路

标签:
五一路昆明记忆国防路昆明街道 |
分类: 昆明街道 |

北起五一电影院,南至国防路,长1190米。原北段以五一电影院得名,1966年全路统称五一路。1998~1999年迎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拆除旧房,拓宽道路,街道改变较大(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
路牌资料显示现在的五一路由多段路组成,其路段也多次合并。
直到现在,我都不清楚为什么要把福照街改名五一路?因此,我还是习惯把五一路叫福照街。
幼儿时代的福照街是一条建在陡坡上的街,每次扯着母亲的衣襟从甘公祠街口始,到劝业场一带,总会觉得很费力,如同从山下登到山顶,后来知道果然是座山:磨盘山。从进出这里的人们的脸上,看到了解放了的昆明人幸福的光芒。
最先使我感觉到的幸福之光,是家门口就能品到的喷香可口的汽锅鸡。那时,建水人包氏兄弟开的饭馆颇具特色:临街而置的炉灶上累至10层的气锅,每到下午五六点便蒸气笼罩,鸡香四溢,顾客盈门,那块“培养正气”的招牌格外醒目。
这独特的风景一直延续到后来搬到另外一条街的“东风餐厅”。幼时喝过的鸡汤当然没有什么记忆了,倒是关于寄托在其中的“正气”之说却随着我的逐渐长大而铭记心间。
同样给福照街生辉的,还有已经灰飞烟灭、好多年没有一点生气的五一电影院和早就从昆明地图上注销的劝业场。大人告诉我,前者早先是城隍庙,解放前改建成大众电影场,后改称试验剧场,上演京剧滇剧。解放后更名燎原剧场,大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易名五一电影院。其时,它应该是理直气壮,扬眉吐气的;
插入一段网友“xurunzizh”写的《昆明有个劝业场》:
昆明有个“劝业场”,那是上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街名,就是现在五一路的上段,从五一电影院到人民中路口那100米长的路段。
五一电影院原名叫大众电影院,那是老昆明城隍庙旧址。在它两边,分别是黄公东街和黄公西街,“黄公”是护国起义将领黄毓英,殉难后在城隍庙后建了一个黄公祠,所以两边的街以黄公命名。不过这两条街当时非常狭窄,宽不过二米,石条路面,街上都是平房或二层小楼。上世纪30年代,城隍庙改建成大众电影院,这是昆明最早的正规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那时国产电影很少,大多放外国片,但都是原声,连字幕翻译也没有,是由一个称为“讲解”的人,用扩音器现场讲解剧情,间夹翻译对话。有趣的是,剧中有男女接吻的场面时,他也会说一声“接吻”(那时的人都称这为“亲嘴”)。
电影院前面那段街名叫劝业场,大概是为了吸引投资而起的名字,然而,那儿并没有劝来多少工商业,只有一些小店铺而已。解放后,记不得是哪年了,大众电影院改名五一电影院,劝业场改名五一路。再后来,把正对五一路南北相向的福照街,连同通达南城脚的甘公祠街,统一称为五一路,直至现在。经过旧城改造,中段和南段的五一路,已是宽阔平敞,高楼栉比,商铺林立。可是劝业场那一段,却是冷落了,五一电影院也衰败了。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那短短100米长的“劝业场”段,却是餐饮业极为繁盛的街道。西廊从人民路(那时叫武成路)口起,第一家是四间门面的糕点商店,中西糕点俱全;接下去是相连的几家餐馆,其中有两家颇有名气,一家叫做“培养正气”,专营云南名菜“气锅鸡”,一家叫做“燕鸿居”,专营荠菜馄饨和鲜肉烧卖;最后一家是甜品店,最有名的是上海口味的“四喜汤圆”,每碗四个比乒乓球还大的软糯汤圆,包四种不同馅。对面东廊有一家“福东小吃”,是北方口味,专营锅贴和蒸饺水饺,旁边又是一家饭菜馆,一家冷饮店,几家烟酒杂货店,靠南端路口是一家较大的水果店。因为是电影院门前,又是通往翠湖公园的道路,所以,各家店铺都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当年的“劝业场”可说是昆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如今,街口东侧绿化,建成小公园,西侧是高楼,旧貌换新颜。在此路过或游园休息的人们,还能忆及当年情景,回味当年美食吗?”


原国防路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