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的人
(2010-01-11 13:34:11)分类: 闲敲棋子落灯花 |
我想那时候,实在是因为自己年少轻狂。
初二的时候吧,有位美术老师,五十多岁的年纪。美术课在语数外强悍地挤压下,原本就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更何况,教美术的是一位老头,那么地不苟言笑。怎么不让人恹恹欲睡。
我越来越看不惯他,总是板着的一本正经的脸孔,耷拉的眼皮,讳莫如深的表情,还有平铺直叙的腔调。他每次在黑板上勾勒着图像的时候,我总是旁若无人的看着小说。在校园里碰面,也从来不肯叫他,视而不见的冷漠。如果这些都不算太过分,却终有一天,我写了一篇他的作文,不惜夸张渲染,尽极挖苦刻薄之能事,我很为自己的作品满意,因为那篇文章曾经在同学老师当中传诵一时,以至于后来他一进教室,同学们就因为联想到我的文字而哑然失笑。
故事当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我却有了很多跟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就让我有了羞愧的理由。我最终发现,这位老师其实睿智而且幽默,为人随和大方,他的美术作品,有很多被悬挂在大街小巷的招牌上。更要命的是,他有一天竟然提到,他曾经拜读过我的“大作”。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无地自容。
虽然老师并没有介意给我“冒犯”,可这样随意看不惯一个人的错误并没有停止。年轻的时候,我有多少看不惯的人啊,留长头发戴项圈的男人,说话娇滴滴的喜欢随意放电的女人,随地吐痰的,爱当众讲黄色笑话的,说错成语的,把睡衣穿出门的,对美女献殷勤的,讲话不流畅的,太爱笑的,不爱笑的,甚至于喝酒抽烟打牌的人……可是生活是多好的导演,它慢慢安排这些人成了我的同事,朋友,知己,甚至于亲密爱人。而这些熟悉的人渐渐让我明白,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正直与善良;他们身上也不乏优秀和可爱。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可我们却长时间地笃信不疑。
我也不再轻易评价任何一个我不熟悉不了解的人,交往的偶然性让我们很容易把一个片断当成整体,仅凭着自己的利益取向和个人好恶来作出结论。一叶障目的无知在人际交往中广泛存在。
于是,在某个同事对某个人深恶痛疾或是赞不绝口的时候,我都愿意缄口不言。而且真的很想提醒大家,有时候,“相爱”或者“相憎”,其实都是个误会。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的长度和交往的深度,这两者,我们都还没有做到。
或者,每个人都是平常人。他们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坏,也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