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专业洗牌真能拯救低迷的就业率?

(2011-11-23 12:30: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高校专业洗牌真能拯救低迷的就业率?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昨天,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1122日,《新京报》)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现在现在久治不愈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大民生问题。为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无论是政府和高校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诸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之提供扶持,鼓励大学生参军,报考村官,支边等等分流措施。这些努力是可以公众都看的到的,但收效甚微,因为分流出去的人数与要就业的人数比起来实在不足道。

   现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教育部终于要拿备受诟病的高校专业设置开刀了。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看作是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混乱已招致诸多不满的回应。然则动机虽好,效果却着实让人怀疑。

   首先来说,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这个标准固然可以使得高校更注重教学质量,但是在一些冷门专业来说却实在是不公平。比如说今年媒体就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性学专业惟一的一个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经历。就业率为0,那么这个性学专业是不是要停招呢?如果全国的性学专业都停招了,那么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教育研究工作岂不是也要停滞了?高校专业设置中,很多专业并不是单纯的为就业服务的,也是学生靠自身兴趣所选择的,单纯的将之停招,也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

   高校不是技校,技校可以把就业率放在第一位,但高校不能。可以提高技校招生名额,但不能靠就业率压高校。此举无疑是在逼迫着高校往技校的方向发展,会损害高校教学的自主性。

   其次,高校专业洗牌顶多是现在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的一次升级。高校固然会更注重教学质量,这是好事。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并不一定会有缓解。因为就业首先是社会的责任,其次才是学校的责任。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就业难更多的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是我们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短缺导致的。现在我们的经济现状是,与大学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的还是民工。所以,民工工资会比大学生高,而大学生一直也在和民工抢饭碗。经济结构不调整,高校培养出再尖端的人才来也没有用武之地。

   高校专业设置混乱是有目共睹,人所共知的,必须整治。但是整治是在不损害高校教学自主性的前提下开展的,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毕竟一个专业一旦停摆,多年的科教努力也就停了,再拿起来也就有了很多难度。况且,现在单纯靠就业率作为标准,又怎么能保障不会出现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