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成了创新大国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汤森路透昨天(16日)发布的《中国专利活动》报告预测,我国在推进创新议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年度专利量将在今年年底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年度专利量将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不是事先看到了发布消息者是汤森路透,而不是国家统计局,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这当成了又一条黑色幽默的恶作剧,一笑了之。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在新闻联播中活的已经很久了,还是能分清孰是孰非。
但让我们纠结的是,发布这条消息的是作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而路透社一向以客观公正著称,还是比较值得信任的。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创新大国了?
而更吊诡的是,现在我国每年花费6000多亿元进口重大制造设备。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要依赖进口。如果我们真的成了一个创新大国,那么中国制造的帽子早就换成了中国创造了,那每年花费6000多亿的就该是别的国家来我国采购先进设备了。
其实,即使不罗列一些数据,我们从直观的感受也能了解到中国远未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国,虽然中国的GDP每年以8%的高速度创造了不灭的中国奇迹,到现在“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贴牌代工”的符号,与“低端”“廉价”相随。我们的产业刚多的靠的是人口红利,靠的是在大量资源消耗上赚取低廉的代工费求生存。这样的发展模式不需要什么高智商,不需要什么科技技术含量,也正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国内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强烈的自主创新热情。
早在2008年,国家统计局就针对全国企业做了创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4-2006年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总体来看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我国工业企业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那么,国内年度专利量将在今年年底位居世界第一这又该怎么看?
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一个国家的专利量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即使是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也往往以专利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但要注意的是,这在我们国内还不能简单的将二者划等号。
一来,我们国内的专利产权法并不明晰。对于专利的申请也往往并不严苛,专利本应是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或经验积累而作为发明创造的首创者的独享权益。但现在我们国内频繁可见专利大战,涉及互联网、医药、制造业各个领域。为何如此?因为申请的专利并非首创,即使是一项行业内众所皆知的技术往往也是谁先申请谁得专利,这就会造成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二来,专利很多时候并不能进入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机构开始重视专利的申请,但申请往往也是盲目的,往往有了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就急于申请专利,无视专利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以至于很多专利申请下来后就被束之高阁,自己无力将之转化为经济效益也阻挡了别人的研发之路。
专利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专利的数量更不等同于创新能力。在我们专利量将位列世界第一的时候,我们不该沾沾自喜于数量上的成绩,反而更改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成绩没能让公众感受到,没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专利多不代表创新能力强,反而创新能力强的时候,专利才会在量和质上都有所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