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扶跌倒老人指南成为冷漠围观的借口
卫生部6日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中称,“发现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处理。”一经报道,引起舆论关注。对此,卫生部官员释疑称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制定历时两年多时间,与近期的社会事件无关。(9月8日,《新京报》)
此前有媒体报道,武汉一名老人在菜市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一敢上前扶一把。1小时候,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相信此前只围观未肯施加援手的人多多少少还抱有些愧疚心理,但卫生部《老年人跌到干预技术指南》出台后,所有的人都释然了,“扶不扶要看情况而定,你怎么知道他什么情况?”所以,这样扶跌倒老人要看情况而定的技术指南就很容易指向这样一种结果:因为不知道跌倒的老人状况如何,所以便没有人肯扶一把。而这,恰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帮忙要看能力,要有技术,这个是常识,大家都明白的。“好心帮倒忙”就是在说没技术没能力帮倒忙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老人跌倒后都会想到去帮一把,但是因为不知道老人身体什么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无奈选择了沉默。技术与道德并不相悖,做慈善还需要有钱呢,即使是捐一元也要有挣一元钱的能耐,做好事也得知道怎么做,老人脱臼了就不要再好心上前扶起来带着老人走好长路,如果这样做了再给自己顶个做好事的高帽,那可真是黑色幽默了。
老人毕竟不如年轻人,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帮忙的人也要有技术,这并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但是《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发布的却真不是时候。如果没有南京彭宇案,没有天津许云鹤案,没有碰瓷这种事的大量出现,这个《干预技术指南》也只是个技术指南而已,教教人们在老人跌倒时具体怎么做,仅此而已。但在最近碰瓷和做好事被诬陷这种事层出不穷的时候,这个单纯的技术指南就被染上了太多道义上的元素,甚至会成为一些人掩盖自己没有道义感和良知的挡箭牌。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被过度解读其实并不难理解,在焦点时刻与焦点新闻联系起来,它注定会吸引大部分人的眼球。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技术指南,这个技术指南也才会受到预期的效果,它的制定本来就是要与群众见面的。但我们要尤其警惕效果往相反的方向发展,那就是《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成为无所作为的挡箭牌,成为冷漠的围观者拒绝施加援手的借口。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做,我又不是医生”这种话语流行开来的,那可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