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被娱乐背后的平民话语困境
被称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的郎咸平教授,时下因为郭美美的独家专访成为网民抨击的焦点,社会媒体和网民制造出多种猜测,如“收钱200万”“迫于上面的压力”等等。郎咸平对这些留言给与否认,并直言“开始反击”称这是对他的诽谤。
接受郎咸平专访的郭美美直言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娱乐圈”,对此,有网友表示“恭喜你已经进入娱乐圈。”娱乐圈内靠炒作和恶搞成名的人已不在少数,郭美美借郎咸平专访更是热炒了一把。她进的进不得娱乐圈还未可知,但她却着实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一边骂一边消费着她制造的话题已成为时下热潮。但不幸的是,访问她的郎咸平教授也被卷入这场不明不白的喧闹之中,开始被大众消遣和娱乐,尤其是网上流言的滋生,很大部分是娱乐化的猜忌,而这自然是不会为郎咸平接受的。
郎咸平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一向以敢说话和说真话著称,既然被称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的良知就已经是被公众所普遍接受的。而现在网上流言的传播不啻于对他的侮辱,对此,他有理由愤怒。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公众对他的质疑并非是出于对他人格的质疑,时至今日,对于郎咸平的作风,大众还是普遍认可和赞赏的。此次事件中,公众对他的质疑无非是出于对扑朔迷离的郭美美事件的质疑,对郭美美撇开与红十字会关系的不信任。更何况,在这个访谈中,郭美美更是借助大众眼球释放出要进军娱乐圈的消息,由此被大众解读为借机炒作。当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在社会达成一定共识后,任何违背这共识的人都会招致口诛笔伐。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身为访谈者的郎咸平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再往深处讲,此次郎咸平受质疑其实反映出我们社会中平民话语权的缺失。在我们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三种话语: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以学者为代表的学术语言,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话语。但一直以来平民话语都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没有人为普通人代言使得普通人更容易以情绪宣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郎咸平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有良知肯为普通人呐喊的学者之一,一直被寄予厚望,大众希望他能在需要他的是时候勇敢站出来为普通人说话代言。对郭美美的访谈中,郎咸平却表现出为红十字会开脱的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大众的感情。虽然郭美美事件的真相有待查证,但红十字会存在错误却是证据确凿的,郎咸平为红十字会的开脱把大众的感情伤害了,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由此产生的对他的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直以来,平民话语的表达都极为微弱,违背大众意愿,伤害大众感情的话语和事情层出不穷。这些话语有时候是官方特权思维作怪,比如一些官员的雷人语录,像“你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老百姓就该喝西北风”等等;还有一些是学者的纯学术话语未能估计到与大众话语的结合而导致的误会,比如“没钱不要上大学”、“弹钢琴习惯杀人论”等等。普通百姓也都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愿望,如果不注意大众的感情和意愿,就很容易导致大众的反抗情绪。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要“打捞沉默的声音”,但由于地位的失衡,平民话语极容易被忽视,沦为“沉没的声音”,时至今日,随着普通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表达自己声音的愿望已极为强烈,但尴尬的现状却是社会中却没有多少高层或精英原意为他们代言。郎咸平本是一个极受尊敬的经济学家,但可惜的是此次事件中没能估计到大众感受,或许郎咸平的访谈没有错,但对他的质疑却着实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大众亟需有公众人物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为他们说话。而这,也正是现在我们社会中所缺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