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的智慧:进退有度的二当家
(2011-07-25 18:15: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透视水浒 |
按照我们平时的观点,卢俊义上梁山是一种得不偿失。直接由大名府的老大降为梁山上的老二;由名扬河北、人人敬仰的大员外降为反贼;并且卢员外半道上山直接做二把手的位置,难免会遭到一些议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但是,卢俊义凭着自己的智慧,进退有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二当家。
卢俊义上梁山之前,大名府的高僧大圆和尚访问了宋江。当宋江问道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时,大圆和尚向宋江推荐了卢俊义。当时谈话的具体内容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无论是北京的大圆和尚还是梁山的宋江,都对卢俊义卢员外给予了高度评价。王立群先生在他的“四行理论”中说到一个人行的标准:1、这个人行。2、另一个人说这个人行。3、说这个人行的另一个人行。4、这个人身体行。当时卢俊义就具备了这四个条件:1、卢俊义这个人行。武艺超群,家财万贯,号称河北玉麒麟;2、大圆和尚和宋江都说卢俊义行;3、说卢俊义行的大圆行。一位是北京的高僧,来到梁山能受到宋江等高层的接见,可见道行非同一般;4、卢俊义身体行。看来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卢俊义确实很厉害。不过一个人的本事自己说出来就是粪土,别人说出来就是金子。卢俊义就走了这一条线路,让大圆高诉宋江自己行,那么他就是金子了。这一点和诸葛亮当年非常形似,借助司马徽、徐庶等人的口来宣传自己,让刘备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卢员外首先借大圆和尚们宣传自己,也体现了其高明的智慧。
随后,吴用造访了卢俊义,并与其进行了“秘密会谈”。谈的什么内容呢?公开的就是卢俊义有血光之灾,需要外出躲灾;没有公开的我们也无从知道,就像现在外交上经常提到的一些秘密会谈,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因此估计秘密会谈时卢俊义就把吴用的身份、目的都摸透了。因为吴用提下的反诗以卢员外和燕小乙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来。那么,卢俊义为何还要让反诗留着而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呢?这就是一种愿者上钩了,我们下面会讲。接下来,卢俊义有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造访了梁山。《水浒传》第六十回,六十一回里,描写了卢俊义初访梁山的过程,即高调而去,战败被俘上梁山。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投石问路”。这个投石问路很高明,既能摸清梁山上的实力,看能不能一起共事,如果能共事,就可以考虑下一步和梁山合作;如果宋江等人不是那块料,他是被俘上梁山的就不至于引起官方的怀疑。投石问路,奠定了梁山在卢俊义心中的第一印象。
回到北京后,卢俊义便不幸“被捕”了,而且还是勾结梁山贼寇、造反的死罪。进而引来了梁山众好汉下山,一举打下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以卢俊义的才智不可能看不出吴用题的诗是反诗,那么,他为什么要留这首诗等着官兵来拿他呢?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一条苦肉计。通过这首反诗被捕至少有三个好处:1、反诗是吴用写的,害得自己身陷牢狱,这是梁山欠自己的债;2、通过这首反诗把自己和梁山绑在一起,使自己和梁山有了一种共性,便于以后在梁山树立权威;3、和梁山并肩作战拿下大名府,这种实战性演习便于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就为这个半道出家的卢员外在梁山上铺开了人脉。
卢俊义上梁山后,首先来了一个“敲山震虎”,活捉了史文恭,让梁山上的人都承认了他的能力。因为卢俊义毕竟是半道上山,之前寸功未建,如果直接坐了二头领的位置难免会让很多人不服。活捉史文恭后,再谦虚的不做梁山寨主,更让人加深了这位卢员外的好感。在卢俊义推掉梁山寨主的位置之后,宋江又提出分兵两路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建议,谁先拿下谁就为梁山之主。这场战役里,卢俊义很自然地打了一个败仗,把宋江推上梁山寨主,自己做了梁山的二把手。
卢俊义的进退有度还体现在燕青的座次安排上。天巧星浪子燕青,作为卢俊义带上梁山的唯一的秘书,安排在36位。在天罡星里既不屈尊,在宋江、晁盖的亲信之后又不张扬。也体现了卢员外的谨慎和进退有度。在以后的日子里,卢俊义与宋江分工合作,屡立奇功,顺利的让梁山化解了一次次危机,走上招安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