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研究》研究方案
(2010-04-30 21:52:12)
标签:
杂谈 |
校本研修方案
《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研究》研究方案
成都市大邑县北街小学
一、
(一)
从2002年开始,我校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中已经走过了四个多年头。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怎么样的状况?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全校所有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在对66节教学常态课的分析中,在对语文教师和学生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常态语文课堂,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节奏不鲜明,一节课上完师生的情绪几乎没什么起伏。整个语文课堂在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中,在概念化的课文分析中,在公式化的语文练习中完成。教师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学,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很少能体会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语文教师的职业懈怠感就这样慢慢的生成。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宁可做一些无谓的事情也不愿学习,大部分学生是为应付考试才被动地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感情和趣味严重缺失。可想而知,离开了情感和兴趣的语文学习的是怎样的效果。虽然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们想,我们该这样从我们的课堂内部去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呢?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到底该给师生怎样的课堂,到底怎么做才能促进我们更多的师生在常态的课堂上也能体会到快乐,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生命幸福地?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把目光投入到了当今语文界“大师们”的课堂上,我们从他们真实的课堂中,从课例中,从论文中,从他们整套的教育书籍中发现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所教学的语文课堂上,都充满着“朝气、灵气、生气”。为什么他们能使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为什么他们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情知的提升?为什么他们的课堂总是让人能从平实处看到深刻的内涵?回顾在“十五”科研课题中的大家公认的优质课堂和我们学校进几年开展的教学公开课,这些课堂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课堂氛围自然和谐,与所教内容相契合;师生共同融进课堂,感情充沛真实,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师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成长和快乐,整个课堂充满情感与趣味。
06年秋,我校在办学目标“创有特质学校,育有情趣学生”的引领下,推出了“践行情趣教育,构建情趣北小”的情趣教育行动方案。我们语文组在方案的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确立了“在品读欣赏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的教学教研主题。经过实践,一部分先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挖掘教材中能生发出师生真实情感,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元素,进行语文教学。并注意在课堂中营造相宜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情感组织教学。于是我们又欣喜地看到这部分老师的课堂现状的改变和课堂实效的提高。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体会到的成功感开始增强。这些教师所在的班级的课堂学习状态明显好与其他班级的学生。
因此,我们想,大凡“大师”和成功的语文课堂都是“有情有趣和富有情趣的”(我们不能一下子达到大师们的底蕴和技术),我们可否通过课题研究去寻找到一些能使课堂“有情有趣”和“使课堂富含情趣”的方法呢?我们可否立足于“情趣课堂的创建”开展我校的语文教学研究,以促进我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和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盎然呢?
(二)
为了证明我们的思考是可行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求证。随即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思考与课标精神不谋而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达成,是在积极的情感伴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表明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情趣的培养地,语文教学要重视情趣化的教学。
由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王柏勋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学情趣论》一书,更是对语文教学需要充满情趣作了充分的论证(相关依据我们在理论依据中在做介绍)。在各报刊杂志和网络中关于语文情趣教学的论文也是偶尔有见。比如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1期就刊发了《在情趣盎然中复习拼音》一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刊发了《情趣识字十法》。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对语文情趣课堂和教学也有相关的论述。如著名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五重教学”中把“重情趣”放在了首位。于漪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情趣横生”。钱梦龙也指出“一位乏味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好语文教师,一堂乏味的语文课肯定不是好的语文课”。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姚文忠教授更是强调“情趣是最有益的心理元素”,从内在动力上给情趣课堂提供了依据。
上述这些发现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和可行的,有了研究下去的欲望和动力。于是,我们从“解决目前语文课堂上情趣缺失的问题和提高师生课堂生命质量”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期待通过我们的研究能认识到情趣课堂的显性特征和内在特性,寻找到创建情趣课堂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二、
(一)对课题的认识
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既非为了“教育时尚”,也非来个“课题作秀”。而是通过对“情趣课堂”的理解和实践,用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又完善丰富我们对“语文情趣课堂”的认识,再指导我们的实践,如此循环深入,探寻语文课堂情趣横生的规律。
(二)对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情趣:这是一个极富积极心理意义引导的概念,很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其内涵丰富,柔性含盖面广。本课题中所说的情趣是一个富含积极意义的词语,强调格调和品味。它包含“情”和“趣”两方面的含义。两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构成“情趣”更使人向往。“情”指情感、情味、热情、情怀等等。本课题主要指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趣”指趣味,包含兴趣、乐趣、雅趣、理趣、志趣等等。本课题是指语文课堂是富有趣味的。综合起来指语文课堂的具有格调和品位,是情趣文化气氛浓郁的课堂(不是一般技术性很强的课堂)。
情趣课堂:本课题中是指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内心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产生对语文的关切和喜爱的情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得到教与学的和谐,情、趣、智与知的统一。
三、理论依据
我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王柏勋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学情趣论》一书。
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他的学习。”“知之者不如乐之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语文教学情趣论》一书以当今语文教学现状为背景,着眼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着力于探究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在动力。从理论上回答了实施语文情趣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回答了实施语文情趣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作者在本书中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的角度为语文情趣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作者的阐释中我们找到了语文情趣课堂的理论支撑:语文教学中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情趣的过程。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情理交融,深化生命体验,共同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间相互对话、交流、理解、沟通的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点击情趣按键,激起情与情的和谐共振,追求情智和谐的均衡发展,有益于健康生存,有益于个性的滋养,能促进个体的创造性。语文教学的情趣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语文与生活的和谐,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是对师生生命意义的开掘,对知识本身的情感与精神价值有着独到的体悟和领会。使学生看似在平静的平面的知识表面下,却蕴涵着丰富的深厚的精神世界,弥漫着热爱学习和生活气息。由此看来,我们提出的“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课题是具有强大的理论依据的。
四、目标和内容
1、通过研究,使教师认识到语文课堂应情趣横生,认识语文情趣课堂的特质,了解到创建的语文情趣课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教师树立语文情趣课堂的建设观。
3、使我校语文教师掌握情趣课堂的建设方法,能运用认识指导实践,运用方法进行实践,自觉地、努力地使自己的平常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情趣的课堂。
(二)内容:
1、认识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基本特质。包含外在表现和内在特质(为教师的课堂提供指向)。
2、创建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基本方法
(1)挖掘语文教材情趣教育的元素,探索和研究这些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提供
挖掘教材的方法);
(2)研究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包含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学习氛围的方法等。涉及教师施行的操作手段,学生自控的手段(为教师提供一些较为具体的课堂上的实用方法)。
五、对象和方法
大邑县北街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
1、案例分析法:搜集一些国内已有的语文情趣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一些认识和依据;对实践中产生的我校教师的语文情趣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成果提炼提供素材。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理性思辩,以更好地解析语文情趣课堂的本质。本方法将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尤其在实践阶段更将重点使用本方法。
2、观察法:本方法主要用于课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探寻出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基本特质和影响因素。使用时将配合观察量规进行,以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3、文献法: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状况及有关的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的材料。在课题的研究初期重点使用本方法。
4、调查法:主要用于对课堂的现状的调查了解,对师生的调查和了解。在课题的研究初期和总结阶段将使用本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事实材料,并通过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提炼总结出研究成果。在总结阶段将重点采用本方法。
六、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 :2007年2月——2007年8月
(1)主要任务:确立研究方向,调查课堂现状,选好课题、建立课题组、形成研究方案,进行立项申报。
(2)措施:①建立课题的组织机构;②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不定期邀请姚文忠教授进行指导;③调查现实课堂,了解课堂现状;④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形成方案;⑤填表,进行立项申报工作。
(3)预期成果:①形成课堂现状的认识成果;②形成课题的研究方案;③
申报市级“十一五”课题;④激发出教师对课题的向往。
2、实践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2月
(1)主要任务:依据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语文组实际,制定《小学语文情趣课堂实施方案》(分上下期)全面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2)具体措施:①制定课题的研究制度,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②学习有关情趣教学的理论书籍,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③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从中探寻情趣课堂的基本规律;④围绕情趣课堂的认识,在各教师课堂中进行实践和应用;⑤确立教师情趣课堂的形成目标,围绕目标考察课堂的情况,促进情趣课堂的形成。⑥举行教师间的听课、研课活动,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提炼语文情趣课堂特质,进行典型课例的研讨。
(3)预期成果:①形成情趣课堂的基本特质的认识成果;②形成创建情趣课堂的基本方法的文本成果;③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改变,情趣课堂能够形成;④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情趣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等;⑤能使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快乐;⑤《小学语文情趣课堂实施方案》(分上下期)。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主要任务:对本课题进行总结,完成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2)具体措施:①归纳、总结,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小学语文情趣课堂评价表》;②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③课题成果的上报鉴定。
(3)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情趣课堂的研究》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七、组织管理
本课题由包蕾校长全面负责,由学校语文组承担研究。课题主研人员由如下人员组成。
(一)、研究人员名单
人员 |
分工 |
职称 |
职务 |
备注 |
孙祥辉 |
组长 |
小学高级教师 |
教导副主任 |
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
王莹菊 |
主研 |
小学高级教师 |
教导主任 |
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
毛琼英 |
主研 |
小学高级教师 |
教研组长 |
大邑县语文学科带头人 |
彭艳艳 |
主研 |
小学高级教师 |
语文教师 |
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 |
宋学波 |
主研 |
小学高级教师 |
语文教师 |
成都市骨干教师 |
曹洪湘 |
主研 |
小学高级教师 |
语文教师 |
大邑县语文学科带头人 |
伍文艺 |
主研 |
小学一级教师 |
语文教师 |
大邑县骨干教师 |
研究人员分析:本课题研究人员搭配合理,由主持过成都市“十五”课题的研究的优秀课题指导人员孙祥辉和王莹菊带领研究。研究人员毛琼英、杨燕参加过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彭艳艳参加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宋学波、伍文艺是学校和县级语文骨干教师。这样的研究人员组成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理论指导:本课题的开展将邀请成都市教科所和大邑县小学教研室作为课题的指导人员进行指导。同时特邀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姚文忠作顾问。
(二)组织保障
1、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2、建立完善的课题研讨制度和资料管理制度。
(三)经费保障
本课题的所有研究经费由大邑县北街小学足额全数承担。
最后的话:
本课题提出的“小学语文情趣课堂”这样一个命题,主要是想从课堂教学的情感、趣味和课堂文化的层面上研究,力求为师生找到享受课堂人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