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2010-04-28 22:12:21)
标签:

校园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成都市九里堤小学   吴兴宇

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从有效课堂到高校课堂,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教师都在力求寻找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无处不在,课堂上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这样的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生活。生活是我们无限广阔的大课堂,课堂是浓缩了的生活小天地。那么,该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生活,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充满活力和魅力呢?这就是我在本课题中想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在这里是指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 (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发现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率;

3、初步形成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

五、研究内容:

1、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研究生活体验积累的方法。学会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形成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方法,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其他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课题领导组:

(二)课题指导:区教研室相关领导

(三)成员组成及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吴兴宇

2、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吴兴宇   负责课题的创意、策划和指导;课题方案的制定;各类计划、总结的撰写。

罗雪     负责实施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何琴     负责实施学生生活体验实践方法的研究,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四)经费保障:学校自筹

八、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半。

(一)前期工作:(2010年3月——2010年8月)

A、筹建课题组,进行职责分工,进行课题构思;

B、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C、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D、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本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明确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研究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进行高效课堂“教”的方法,同时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A、 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D、 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E、 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九、预期效果: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浓厚,语文课堂呈现一片生机;

2、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3、形成生活化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形成学校区域性语文教学特色,并逐步得到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