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备考提醒:字形可不止3分!
(2009-04-02 18:53:05)
标签:
教育四中高考字形 |
分类: 高考指津 |
近来与同学谈高考复习备考的问题时发现,有的同学以为高考字形的考查只有3分,不必太在意。我甚至听到了这样“大方”的言辞:不就3分吗,不要了行不行!这样的认识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整个考高试题的完成,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字形正确的书写。甚至可以这样说,高考每道试题,都在考查字形。答题时,出现了别字、错字,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坏”的印象。在作文中,如果错别字在3个以上,那肯定是会影响你的作文分数的。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错一个字扣几分”这种表面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会形成阅卷老师对你整体表达风貌的不利判断。
由此可见:孩子们,高考字形的考查可不止3分呀!
怎么办?
一、掌握一个记忆原则:记少不记多
汉字的数量众多,就算只记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也不可能一一记完,所以就要记少不记多,何为少,就是那些自己经常写错的字,特别是多次考试中都判别失误的字,就属于这个“少”的范围。对于这些字词,自己可以记在卡片上或者是笔记本上,建立起自己的错题档案,随时翻阅,以便加深记忆。
二、掌握两个记忆时间: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能使记忆的效果达到最大。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可采用分散记忆,即分时间段,分批次记忆,而对于错误档案中的常错字可采用集中记忆,即集中时间,集中内容记忆
三、掌握五个记忆方法:
1、依其音,定其形
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正字就要先从音开始,依据词语的发音来发现词语中的错误。如“纵横捭阖”中的“捭”读“bǎi”;“稗官野史”中的“稗”读“”bài;“无裨于事”中的“裨”读“bì”,再如“开门揖盗”中的“揖”读“yī”;“中流击楫”中的“楫”读“jí”。对这些字平时就要读准,读准了字音就能准确判定字形,才能不写别字。
2、比其旁,辨其形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而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的,许多音同、音近、形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只是形旁不同,如“惆”、“稠”“绸”,了解了这一特点,在记忆复习时,可以抓住其形旁加以区别记忆。如“蹉”“搓”“磋”,辨识“蹉”时可从形旁“足”入手,因为“蹉”本意是指失足跌倒,可用来比喻失误,经常可组成“蹉跌、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这样的词;“搓”从“手”,可组成“揉搓、搓手、搓绳”这样的词语;“磋”从“石”本是指磨制象牙,后引申为商量、商讨,可组成“磋商、切磋”等。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比较分析形旁的不同,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分辨它们的形体,从而正确答题。
3、据其义,明其形
以义辨形是防止和纠正书写使用错别字的重要方法。如“挖墙脚”中的“脚”经常被误写为“角”,其实“墙角”是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落;“墙脚”是指墙根,是支撑建筑的基础部分。“挖墙脚”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形容一种极其危险的破坏行为。了解了“挖墙脚”的意义后,就不会再将“脚”写作“角”了。再如“平心而论”一词是指平心静气的加以评论,公平冷静而非感情用事地谈说,因此“凭”不能代替“平”。
4、探其源,断其形
许多词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来源,这些词语或出自寓言故事,或出自历史事件,因其此种特性,所以在复习时就必须探究它的起源,知道它的原本意义,才能准确判断其字形的正误,如只从字面上去断定,就会造成失误。如“美轮美奂”一词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用来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轮”,是高大的意思,因而“轮”不能写作“伦”或“仑”;再如“火中取栗”,取自法国拉丰丹的一则寓言故事,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所以“栗”不能写作“粟”。
5、借其邻,推其形
有些词语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它们的结构比较特殊,内部词语之间在意义上彼此关联,它们或相反,或相对,或相近,或相关,或前后一致,或相互比较。因此就可以借助其结构由其中一字来推断另一字的意义,从而准确识记。如“一张一弛”中“弛”字经常被误写为“驰”,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张”与“弛”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字,“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再如“歪门邪道”中的“邪”经常被误用为“斜”,仔细推究就会发现“歪”与“邪”是意义相近的两个字,都是指坏的或不正当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