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记忆——诗歌里的黄河影像(上)(黄河文化诗歌篇)
(2010-02-22 15:25:55)
标签:
杂谈 |
流水的记忆
全长 5464公里的黄河,在中国版图上划了一个美丽的“几”字,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的图腾。诗歌生产源远流长,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黄河流域在我国诗歌生产的悠久历史中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研究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早期有关诗歌的记录也是北多南少。随着黄河流域古文化的不断发现,黄河文明的地位日益上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论和苏秉琦先生基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说殊途同归,奠定了探讨中华文明的基础,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整体上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果从历史上全国诗歌生产发展的大势来说,隋唐及以前一直以黄河流域为重点,至宋代形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成为最为盛产诗歌的地区,诗歌流派之繁,数量之多,韵律之美,雕琢之精以及流传之广和黄河诗歌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一、诗经中的黄河风情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从诗歌流传的情况来看,黄河流域是我国诗歌发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绝大多数的篇目均来之于黄河流域,《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有关黄河的歌谣屡见不鲜。自《诗经》肇始黄河与诗歌相伴先生至今已大约有2000年了,在这2000年的时间里,诗歌风向可谓变动不居而又高潮迭起,诗人以万古常青的灵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千古绝唱的的画面;歌者优雅与激情并存,且吟且唱,一路行来为我们奉献出了无数的诗海明珠。中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爱情诗歌《关雎》描写的就是黄河岸边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宣言,所谓“在河之洲”的“洲”就是黄河中的小岛。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在这里旺盛的成长也就不足为奇了。春秋时期的黄河诗歌江尤以歌咏爱情而闪光夺人眼目,在古代诗篇中可谓比比皆是。《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就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翻译成现代句子就是: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寥寥数语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河边的俊男靓女、水鸟和植物,淑女身材窈窕,性格温柔,在河边采集荇菜。荇菜的叶子浮于水面,随着水流左右漂浮,沙滩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呱呱鸣叫。
早期的黄河柔美恬静,风景如画的河两岸自然成了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河边的景物也就成了人们首先关注与歌咏的内容。
同样来源于《诗经》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同样传递出人类的文明史的产生和发展是和黄河相伴而生的。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女子,伫立在河水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我们从中国的神话和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是沿着河流一路走来,不断创造着中华文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全诗三章,每章一、二两句写劳动者伐木,第三句写黄河水光潋滟,清泼旋转。第四句以下写伐木者对于不劳而食者的冷嘲热骂。诗歌以“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分别描写河水的波浪和纹理。朱熹对“涟猗”的解释是:“涟,风行水成文也;猗,与兮同语辞也。”在河边伐木的劳动者,一边伐木,一边感慨,由于檀树木质坚硬,所以砍伐时发出坎坎之声,砍来的檀木推放河边,微风吹来,河水漾起波纹,一会又风平浪静,平缓的向前流去。这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最早对河水的细微观察和由衷赞美。
《卫风·硕人》第四章写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全诗四章,所引为最后一章。“河”,即黄河,在先秦文学中,一般的河不称河,只有黄河才称河。黄河在齐西卫东北流入海,“洋洋”:指水势盛大。庄姜是齐庄公之女,嫁卫庄公为妻。庄姜出嫁的时候十分美丽华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文人们称赞春秋美人常常举到的几句诗,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几句诗,千载之下读之,仍觉春秋时代的美人如在眼前站立。庄姜出嫁的时候,从齐到卫,必须渡过黄河,卫国人在黄河边迎接新娘,看到黄河之水弥漫盛大,新娘美丽华贵,发出由衷地赞美。诗歌最后一章不仅写到黄河的水势,而且写到岸边青苍的芦苇和茂盛的荻草,以及捕鱼时撒网入水的声响和动作。“葭荻揭揭,庶姜孽孽。”“葭”,即芦苇。“菼”,荻草。芦、荻都是河边的植物,二者形状相似,芦茎较粗而中空,荻茎较细而中实。“揭揭”,形容芦、荻茂盛挺拔。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撒下鱼网声濊濊,鳣鲔游来钻入网,葭葭芦荻青苍苍。陪嫁女子皆盛妆,随行大夫气更壮。诗歌直接描写到黄河水势以及岸边植物河水中的游鱼,很有生活情趣。
二、唐诗里的黄河联想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中最瑰丽多彩的底色,有关黄河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水至柔若玉之润泽细腻,但水也有至刚的一面,否则哪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神思飞跃。诗人以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气象开阔的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如此雄豪逼人的诗句只能生长于这片神奇的土地,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种极致的静态美。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一种动态之美。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人又一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同样是描写黄河的千古经典,位于山西永济市境内的鹳雀楼,因诗人的千古绝句而声誉鹊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曾经的鹳雀楼,三层高,依山傍水、气势巍峨,一个诗人,一首诗,一座楼,一条河,更是一种精神。听小孩子朗诵这首古诗的时候,感觉特别奇妙,尤其是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真的能够听出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的精神,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把这首诗当做是孩子启蒙教育中的范本。
黄河文化这种刚性特征更多的是以另外一种转化变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多数文士性情上都有清狂豪迈奔放洒脱之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 ,他的狂放行为就甚合黄河的脾胃,诗句因为有了万古奔流的黄河而成为千古绝唱,黄河因为有了谪仙人的润色而成就了无数传奇。李白的千古名篇《将进酒》中开篇即对黄河进行了传神的摹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诗人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诗人飞扬的文才把黄河狂放的神采描述的如此生动。
诗人在另一描写黄河的名篇《赠裴十四》中用饱蘸笔墨的激情同样给我们刻画出了一条狂放不羁的黄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赠裴十四》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李白由洛阳还梁苑时。这两句是说,黄河像是从天而落,咆哮而下,流奔东海;它万里倾泻,直入心怀,胸襟开阔,气概昂扬。言黄河之胸怀,似对友人之溢美,亦恐为喻己坦荡之胸臆。写景寓情,蕴含深广。
如果非要在在描写黄河的唐诗中排一下座次,李白与王之涣就堪称江湖上传说中的南帝北丐了,那么同样叱诧风云的东邪西毒又是那两位呢?
刘禹锡:一个柔情与豪放于一体的诗人,其在《浪淘沙》中对黄河的传神描写同样脍炙人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写张骞穷河源遇见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