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与沛县之五——孔子南之沛见老子

(2010-01-25 11:47:31)
标签:

宗教

三皇五帝

仁义

道家学派

孔子

沛县

杂谈

分类: 随笔

名人与沛县之五——孔子南之沛见老子

 

导读

 

1. 孔子南之沛见老子(原文)

2. 相关链接之一——孔子南之沛见老子【译文】

3.相关链接之二——庄子、老子、孔子简介

4.相关链接之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考辨

5.相关链接之四——老子居沛(散文)  

 

 



http://s6/middle/5f29b84at7df54ca437b5&690


                                              庄子像 

 

     http://s1/middle/5f29b84at7df57125be40&690                                老子像

 

 

 

http://s6/middle/5f29b84at7df57b833425&690

                                                孔子像                     

 

 

 

孔子南之沛见老子(原文)

庄子(《庄子·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予贡曰:“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服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大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题解】

本文选自《庄子·天运》。两位哲学大师在沛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讨论治国的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则主张“仁义而治”。

 

 

相关链接之一——孔子南之沛见老子【译文】

 

孔子南之沛见老子【译文】

 

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于是他南行到沛这个地方去拜见老聃。

老子见他来了,便说道:“我听说你是北方的大贤人,你得道了吗?”

孔子说:“还没有得道。”

老子说:“你是怎么寻求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规范上去寻求,五年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你又从那里寻求道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变化的道理中去寻求,已经有十二年了。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不错,假使道是可以奉献的,人臣就没有一个人不把它当作物送给国君;假如道是可以进奉的,儿子就没有一个不把它拿去进奉给父母;假如道可以讲给人听,那么人们早就把它告诉给自己的弟兄了;假如大道是可以传授的,人们早就将它传授给子孙了。

“这事之所以不可以,没有别的缘故,心中不自悟则道不停留,何况在外没有与本心配合的对象,大道自然也难以运行。若出于本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接受时,圣人就不会拿来传授;若是出于外在,其本心又无法接受的,圣人也不会强迫自己来接受。名,是天下共用的,不可贪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留宿一夜而不可久居,否则便会召来责难。

“古代的至人,时而借道于仁,时而寄宿于义,没有一定的常迹,畅游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里。依靠田地微薄的收成而活,依赖菜园不丰的蔬菜而生。这样便能逍遥无为,简朴便容易生活,便没有损失。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实在纯真的行为。

“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人,便不会辞让利禄与人;看重名望的人,也不会把名声让给别人;热衷于权势的人,更不肯给人以权柄。因为操持权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他便悲哀沮丧。他们对这些权势毫无所知,却又渴慕那无休无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又无法自拔,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啊!

“恩、怨、取、与、谏、教、生、杀这八项,都是纠正人类行为的工具,只有能够顺应自然变化而不停滞的人才能够运用它。所以说,自己端正了,才能够正人。如果内心不明白这些道理的,天道的大门对他不开。”

孔子见到老聃便谈说仁义,老聃说:“仁义就像簸糠眯了眼睛,天地与东南西北都分辨不清了;又像叮人皮肤的蚊虫,整夜叫人无法安眠。仁义毒害扰乱人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祸乱了。如果你不希望天下人丧失纯朴的本真,就应该顺应自然行事,世人自会修养自己的德性,又何必劳神费力,像那背着大鼓去寻找迷路的孩子的人一样,大呼大叫地高喊仁义之说呢?鸿鹄不是天天洗澡才洁白,乌鸦也不是天天涂染才黑。它们黑白的本质,是出于自然,是不能强行加以改变的。名声的大小也听其自然,不值得过分夸大。泉水干涸,困在干泉的鱼,彼此喘着气,吐着涎沫互相湿润着对方,这样求生不是太痛苦了吗?这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啊!”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不说话。弟子们问他:“先生见到老子,是怎样的规劝的呢?”

孔子说:“我现在才见到了真龙啊!那龙,聚合其精神便成其形体,离散便成其彩云,能够乘坐云气驾御阴阳了。看到这种情形,我惊讶得张口结舌,我又怎么能去规谏他呢?”

子贡说:“这么说,真有人能够达到静时若尸体,动时似神龙,说话时如雷霆,沉默时若深渊,发动起来又若天地般不可测度吗?我可以见见他吗?”

于是子贡就以孔子的名义去拜见老子。

老子盘坐在堂上,细声回应说:“我年事老迈了,你还有什么要规劝我的?”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虽不同,却同样地享有声名。为什么独有先生认为他们不是圣人呢?”

老子说:“年轻人,你走上前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他们治理的方法不同呢?”

子贡回答说:“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因治水而得天下;商汤用武力夺权;文王顺从纣王,不肯背逆:武王却背叛纣王,不肯顺从,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地方。”

老子说;“年轻人,再靠近一些,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是怎样治理天下的:黄帝治理天下时,使民心淳一,纵使双亲死去也不哭泣,而别人也不非议。尧治理天下时,使民各亲其亲,至亲有差等.别人也不非议。舜治理天下时,人心相竞争,孕妇十个月就生孩子,婴儿长到五个月就会说话,不到三岁,便知道人我的分别了。于是,夭折的情形,开始出现了。禹治理天下时,使民心有变,人们工于心计,以杀伐为顺天应人,自认为诛杀盗贼不算是杀;自以为独尊而奴役天下的人,天下人震惊。儒墨大兴。开始时,还有一点人伦天理,而现在只是为了讨好你罢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三皇的心智,上蒙蔽了日月的光明,下违背了山川的精气,中扰乱了四时的运行,他们的心智比蝎子的尾巴和食人的野兽还毒。他们不能保持安身立命的纯朴天性,还自以为是圣人,不是很可耻吗?这未免太耻了!”

子贡听了,惴惴不安地立在那儿。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便去进见七十二位国君,与他们讨论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业绩,但是没有一位君王肯定我的,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阐明呢?”

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到治世的明君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遗迹的根源。现在,你所说的好比是足迹。足迹是鞋子踩出来的痕迹。足迹怎么能算是鞋呢?白鶂雌雄相互对视而生育;虫,雄的在上面呜叫,雌的在下面应和,借着回声而受孕;同类而自身兼雌雄两性,可自身而生育。它们的天性不可更改,命运不可变更,这就像时光不可阻止,道不可闭塞一样自然。如果得到道,怎样都可行,如果失去道,怎样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个月不曾出门,然后再去见老聃说:“我懂了。乌鸦、喜鹊孵卵而化育,鱼濡沫而生子,蜂类靠育化而生;尤其是那昆虫,一生下弟弟,哥哥怕失爱而啼哭。我没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已经很久了,不顺应自然的变化,没有看到万物的天性,怎么能够去教化别人呢?”

老子说:“可以了。孔子得道了。”

 

 

相关链接之二——庄子、老子、孔子简介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老子简介

老子(前600 —前470之后)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主张“无为”,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包含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乃至世界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誉。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怀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故孔子受母教而成才。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官学垄断,开创了中国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不少人成为诸侯国的栋梁。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相关链接之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考辨

 

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考辨

 

孔子曾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多次问礼于老子。此次当在鲁定公九年(公元前——)。梁玉绳《史记志疑》说:“盖适周问礼,不知何年。……此本阙疑之事。必欲求其年,则《庄子》五十一之说,庶几近之。”今人黄方刚认为:“孔子两见老子,第一次孔子五十岁,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载《古史辫》第四册) 蒋伯潜先生认为:“从文献记录来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问礼’,地点是在周(今河南洛阳);《礼记·曾子问》说‘孔子助葬于巷党’,而巷党一般认为是鲁地;《庄子·天运》说‘南之沛’,而沛是宋地(今江苏沛县)。可见,孔子至少在上面三个地方见过老子。”(蒋伯潜《诸子通考》第51页)

 

 

相关链接之四——老子居沛(散文)

 

老子居沛(散文)

 

两千多年来,儒与道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了人文中国,成为中国人进退优游的精神支柱。而古老的沛泽曾是儒道思想滋生和交会的圣坛。

让我们的心与眼暂时避开令人目眩神迷的现代文明,去探视一下先哲们生活的情景:那是一个惠风和畅阳光温煦的正午。平畴沃野,林丰草茂,兽蹄鸟迹交错其中。小村村口,茅檐低矮,野树着花,炊烟缭绕之中,三五村人,正席地而坐,对酌村醪。

村外那条扯向天边如风吹丝带的小径上,走来一位老者,虽然风尘仆仆,老者脸上却没有多少疲惫之色,眼神似一尘不染的秋水摄下了这恬淡的乡居小景。

村人诚邀老者共饮,仿佛不期而至的远亲。老人自然而然加入饮酒的一群。眼神相邀,饮酒三杯——至今沛县的入桌三杯酒古风犹存。

酒醇情更醇,融洽一家人。

流浪的老者如柳絮在沛泽落地生根——十年过去了,那时他也许没有想到,一棵小苗会长成郁郁葱葱的思想大树,呵护古往今来无数龙的传人,且引逗得九夷八荒的哲人在其荫庇下流连忘返,如醉如痴。

摇摇欲坠的周朝如一叶扁舟随风远去。如枯木朽株一样思想的老者神游八极。那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典籍想来还在岁月的尘封里沉睡,思想的鸽群已然冲出樊篱如温驯的鸡雏环侍着熟悉的老主人。在久远的凝视里,鸽群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平凡事物的礼敬,对社会家园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化作了一只飞翔精灵,老人鹰样的目光将它攫住。老人知道此生将为它而活。

这是一只温驯得人尽可亲的鸟儿,失意者的心灵是它最温暖的巢穴。

后来,一位小小亭长妄想挡住大秦帝国的车轮。后来,一位柔弱的青年贵族做了亭长的老师。老师的教科书是一只鸟儿的标本,那鸟儿是在一个老人从桥上飞落的鞋子里被捉到的。后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由腐巧而神奇、由无赖酒徒而汉祖高皇。

再后来,多事的司马迁在为汉皇修谱的时候,这样定格这棵植根沛泽荫蔽东方的长青老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聘,周守藏室之史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