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鸿锦:“缜密心细”助海外维权
(2013-12-13 09:25:46)
标签:
博物馆艰辛民企塑化维权文化 |
来源:商报网(www.shangbao.net.cn) 作者:吴力
2013年12月4日见到隋鸿锦,国内诉讼的赔偿已经基本上执行到位,但经历此番风波之后,鸿峰公司的国外市场还未恢复。隋鸿锦正着力于调整公司发展方向,对动物生物塑化标本进行研发,并且推动科普展览,在大连金石滩建立生命奥秘博物馆。
偶尔有空了,隋鸿锦会写写书,用文字记录此次维权经历和自己的思考。“这起案件也是一个标本。我的书已经写了十多万字,对国内企业来说,应该有借鉴意义。”顺着话题,记者向隋鸿锦请教了其作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在海外维权的经验和心得。
“不能怕,要敢于迎上去。”隋鸿锦在言谈之间,既显露出学者的缜密,也散发着商人胆大和坚韧的气息,“首先是行得正坐得端,这样任何的竞争对手和污蔑都不可怕。”
心态是最基本的,一定要能静下心来和对手打官司,做好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准备,并且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有害怕和逃避的心理。
“美国媒体报道了,影响会很大,但不能害怕和逃避。”隋鸿锦说,“这起案件说明,美国媒体为了收视率和轰动效应,也会做片面不负责任的报道。”
隋鸿锦举例说,最初,美国著名主持人布莱恩·罗斯在哈根斯邀请下来华采访,偷偷进入鸿峰公司厂区拍摄,但为了凸显鸿峰公司的“不规范”,故意将与鸿峰公司无关的垃圾堆也摄入镜头;对前来劝阻的中国工作人员,则一直用英语自说自话,造成“聊天”的假象,误导观众。
这家电视台并没有和鸿峰公司的管理人员正面接触。更让隋鸿锦伤心的是,在明确向美国ABC电视台说明9张照片上的孔与标本来源没关系之后,该电视台依然播出节目,只是在结尾加了一句“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报道”以推脱责任。“这根本就不是对真相追寻的态度。”隋鸿锦说。
“在案件进展的过程中,思维和处事方式都得发生转变,在哪里起诉,就要用哪里的思维来办事。”隋鸿锦说,此案之所以能达成比较理想的和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聘请了熟悉美国法律的专业律师。
律师在开庭前的取证很关键,对于案件双方的任何一个证人,必须在双方律师同时出席的情况下,对证人的证词以及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和交叉质证。这一环节,只有资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律师才能胜任。
比如对孙德强的取证,地点选择就很有讲究,最后定在了香港,而且对书记员、摄像、公证官的选择也有讲究,事前进行的大量的法律调研保证了证据在国内和美国法庭都有效。“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有侥幸心理。”隋鸿锦说,一是必须如实客观,不能编造谎言,因为盘问非常细致,妄图用侥幸心理编造谎言,最后不仅证言无效,而且也对自己不利;二是问一答一,尽可能地简洁,尽量不要向对方多透露信息,哪怕是与案情完全无关的信息。
就连当事人平时的为人处世也会被纳入到取证的过程中来。“如果质证的证据对被告不利,被告律师就会从你平时的为人表现等方面出发,来个‘釜底抽薪’,对你的人格、人品进行否定,从而否定你的证言。”隋鸿锦感慨地说,“打官司打的也是平时做人做事的水准啊。”
打跨国官司,语言也是一门重要的优势。有过德国留学经历的隋鸿锦在这方面就尝到了甜头,语言不仅利于沟通,而且成为了技术手段。比如有几次取证中,说中文和英文的人都有,有翻译在场,“当对方说英文时,我就已经听懂了,翻译将英文翻成中文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冷静思考,用中文回答完毕后,停顿等待翻译将中文翻成英语的过程我就得到了思考时间,这样不会慌乱”。
隋鸿锦抿了一口乌龙茶,回忆起这宗持续5年的案件,既有哈根斯等人在幕后策划,也有美国ABC电视台以及反华人士出于各自目的兴风作浪,三者各取所需,最终掀起了这场轩然大波。
但静心分析,这局棋下得并不高明,哈根斯、美国ABC电视台和反华势力是基于各自利益需求联合在一起的,但当其想逃避法律纠纷的时候,也是分散的,各求自保,急于撇清自身的责任,甚至互相攻击。因此,企业只要静心应对,找到关键突破口,就能寻得取胜之机。
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频繁地参与海外贸易,遭遇各种纠纷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能抗争并且获胜者却很少。隋鸿锦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过高、程序繁琐、国内可参照的成功案例少、民间团体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因此,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建立机制,进行引导,提供预警和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