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5f292f20gbc468b69be75&690
世界上首个巨型蝠鲼塑化标本将在金石滩生命奥秘馆展出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
蝠鲼的英文名称“manta”源于西班牙语,意为毯子,看看它的体型就知道了。又因其在海中优雅飘逸的游姿与夜空中飞行的蝙蝠相仿,故得此中文名:蝠鲼。第一次见到蝠鲼的人总会因它“异形”般的外表而不知所措,也很难将其与正统的鱼类联想到一起。其实,这种古老的鱼类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便出现在海洋中了。1亿多年间,它们的体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由于它的肌力大,所以连最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袭击它。
蝠鲼游泳时,扇动着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像在水中飞翔一样。蝠鲼成鱼的体长可达7米,体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做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随着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蝠鲼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至于,蝠鲼为什么要跳出水面?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人说这奇特行为是雌雄蝠鲼在繁殖季节里演绎的调情游戏;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驱赶、诱捕食物的方式;多数人则相信这是一种甩掉身上寄生虫和死皮的自我清洁方式;然而,查阅大量资料后可以了解到:此行为是雌性蝠鲼生孩子时的独特动作。关于蝠鲼的众多谜团还有待今后的观察和研究。
由于栖息范围广阔,难于开展统计和调查工作,蝠鲼的野生数量一直不为人知。蝠鲼繁殖率很低,生长缓慢,而过渡捕捞、栖息环境的污染会对其种群造成危害。为了保护蝠鲼,一些产区出台了禁捕等措施。但愿人类能早日消除对这种“温柔怪鱼”的误解,海面上能更多地出现它们腾空飞跃的矫健身姿。
总之,蝠鲼是少有的珍惜动物,而其标本更是稀世珍宝,此次在金石滩生命奥秘馆展出的这件蝠鲼标本可谓天下第一、举世无双。各位如果想要一睹其芳容,还望届时到现场参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扩展:
大海中的蝙蝠——蝠鲼传说
在南美洲沿海,明月当空,风平浪静,一只小船在缓缓地前行。忽然,从水下飞出一样怪物,黑压压的一片,比圆桌面还要大!船上的人还没看清它的真面目,它已经落入水中,不见了。但是过了一会儿,那怪物又从海里钻出,升上空中,这才显露出它的真相;这是一条蝙蝠样的怪鱼,扁平的身体。发达的胸鳍,像蝙蝠的翅膀,身后拖着一条长尾巴。最奇特的是头部有一对“角”,其实,那不是角,而是鳍。
蝠鲼的头鳍并不是装饰品,它起着筷子的作用:通常它是捕食微生物及浮游生物的,头鳍可以帮助形成水流使微生物顺着水流顺利滑入口中。
有些渔民不熟悉这种鱼的习性,有时会招来杀身之祸;小渔船上的渔民发现一条有头鳍的鱼,兴冲冲地抛下网去,这下可惹祸了!只见后边钻出一条硕大的鱼,也有着一对头鳍,腾空而起,像飞将军一般,旋即来个“泰山压顶”,降落下来,那条长尾巴一拖,擦过渔民身子,啪腾一声巨响,落入水中。
渔民尖叫了一声,身上顿时冒出了鲜血,接着一阵剧痛。原来那是一条雌蝠鲼,它正带着自己的独子在游水,一看到有危险,为了保护心爱的独子,它窜出水面,向敌人攻击过去。它的尾部暗藏着可怕的武器一一一根锋利的毒棘,被它刺中后疼痛非凡。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由于捕捉小蝠鲼,它的母亲为了报复,把小渔船压翻。
雌蝠鲼非常爱护自己的独子。它不像别的鱼,一次产卵就有几千几万粒,像翻车鱼,可以说是鱼类中的高产能手,一次产卵可达三亿粒。雌蝠鲼不产卵,它是卵胎生的,这在鱼类中又是少有的事。它每次只生一胎,无怪乎它要宠爱独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