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回忆
(2012-02-01 17:09:16)
标签:
杂谈 |
春节前,因为需要参加在美国的诉讼取证,到美国出差,乘机前顺手拿了一本黄苗子先生写的《雪泥爪印》放到了行李里作为旅途读物,也使得飞机上的时间没那么枯燥。
读到其中一篇《童年的沈从文》时,文中谈到黄苗子先生陪沈从文先生到沈从文先生的家乡湘西凤凰城时,沈从文先生回忆旧时逃学的事情。看到此处,心中不由地暗呼:“原来您老先生少时也逃学!”立刻间,已经有些模糊了的小学时逃学的经历又浮现到脑海中。
看起来,在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年纪的事情。少年时逃学也应该是少年时不可缺少的经历。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大连的春柳小学度过的。那时,适逢文革的后期,每天上课时要学习如何写批判性的文章。那时起首的第一句话一定是“目前,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比八股文还要八股。所以,当时校外的吸引力总是超过课堂上的学习。虽然我那时还算好学生,但也难免有不算多的几次逃学经历。
那时的逃学,主要是爬山,那是距离学校大约3公里处的石门山。到山上去摘野果,抓蚂蚱,捉蝈蝈,捕蜻蜓……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突发奇想,想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子,我们就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岭,过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山的那一边。“哇!”我们大吃一惊“山的这边有人住呦!”,十几岁的我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些人怎么生活啊?”我们感慨到:“每天上班、下班,要翻过这么多的山,他们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啊?”。几个小伙伴忧国忧民地讨论了一番之后,最后得出了一个“我们真幸福”的结论。然后就快乐地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回走了。往回走时,还有意识地前后走成一排,为的是把山路踩得清楚些,便于“山那边”的人走路。
一直到多年以后,对大连的交通多了些了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山那边”是马栏子,那里的人们根本就不需要每天翻山越岭才能上班,“山那边”的人有自己的交通路线。
恍然大悟之时,当年的幸福感便转成了有趣的回忆。
2012.1.15于洛杉矶至坦帕的US1471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