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读书志

(2014-12-31 15:20:56)

如果不是拿到新的台历,我甚至没意识到2014年的台历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每天翻一下,365日便在这不经意间被翻完了。回望一下,过往依然白茫茫一片看不出个所以然,时间都坍塌在记忆中,可记忆却也没给自己留下什么东西。努力想想2014年我究竟看过些什么书,竟也是几乎想不起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一年,新书我只买了一本《酉阳杂俎》,另外从旧书摊上买到基本便宜的旧书,但无论新旧,都没看过。看书,主要放在手机上了。

电子书看完顺便就删掉了,所以具体看过哪些,我也掰扯不清楚。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重温了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这两部小说,我在初中时就已经接触,高中时大约又看了几遍,之后便再没看过,倒是看了不同的几个电视剧版本。这该算是金庸小说中风格差距最大的两部,《天龙八部》气势雄浑,《鹿鼎记》灵动狡黠,但都是金庸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读起来就一个“爽”字,诚乃消磨时间的利器。金庸小说中,个人最喜欢的应该是《笑傲江湖》,读的遍数也最多,高中时花八块钱买本盗版,没日没夜的看,现在大部分情节还记得很清楚,所以没再下到手机上。令狐冲洒脱不羁的性格深得我意,记得当年最初申请的qq号,昵称就是“大师兄”。同学都以为我是崇拜猴哥。

大约是在看完两部金庸之后,又开始看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这一系列中最著名的是《2001太空漫游》,盖因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名声太大。不过在小说四部曲当中,可看性最强的要算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相比第一部的单调多了不少冲突,同时对外星文明的来源做了更进一步的铺展,尤其是末尾制造太阳的惊天一笔,带给我看科幻小说许久未有的震撼。那种震撼感,在我刚接触科幻文学、影视时经常感受到,那时还少不更事,容易激动。经受名家名作洗礼多年,一般的文字还真难以激起多少波澜,《2010》带给我的震撼,让我着实咀嚼了许久。

我本来打算接着看阿西莫夫的《苍穹微石》系列和《基地》系列,但阿西莫夫和克拉克在文风上的差异让我没能很好地做好衔接过渡,以至于对阿西莫夫的小说产生了些许抵触。显然克拉克文笔更好,他既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又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家,硬科幻叙事的生涩感被他了无痕迹地融化。相比来说,阿西莫夫则更侧重于对宏大事件的铺展,这点从《基地》系列就能看出,他营造的是一部太空叙事史,人物、事件纷繁复杂,分去了他相当一部分精力,所以在文字上要略显粗糙,甚至平淡。所以阿西莫夫的小说,下载不久之后我便删除了。

但我却接触了另一类科幻小说,或者说是神话小说——克苏鲁神话故事。在看恐怖电影《林中小屋》时,有篇评论曾介绍到克苏鲁神话体系,但没有深入了解。在马伯庸的博客上看到他推荐了一篇名为《巴虺的牧群》的短篇小说,神秘恐怖的氛围营造很对我的口味,连夜读完,对克苏鲁神话产生了兴趣。这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是以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世界为基础,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诸多作者共同创造的架空神话体系。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容的神话体系,只要创作者的作品符合这个体系的框架,便可以被融入到体系之中。克苏鲁神话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即旧日之神沉睡在地球上某个人类未知的领域,无知的人类在探索中逐渐唤醒了旧甚,引来灭顶之灾。克苏鲁神话的小说基本都是这条主线,所以这类小说不可避免地陷入重复性的窠臼。我在读第一篇时感觉很过瘾,读第二篇便感觉寡淡,再读就索然无味了。

提到马伯庸,想起来了,还看过他的两部小说——《风起陇西》和《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他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擅长脑洞大开,《风起陇西》将背景放在了三国,深挖那些被在史书上一闪而过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甚至成为历史的背后推动者;《殷商舰队》则少了历史的拘束感,算是纯粹的玩票,架空出一段殷商舰队政府玛雅文化的恶搞史,荒诞之中竟有些王小波的味道。感觉马伯庸的小说相比起考据文章,要差不少。

《余罪》这部网络小说,也是从马伯庸的微博推荐上知道的。当时正在干一个非常琐碎无聊的工作,《余罪》给那段时光填充了不少乐趣,当时甚至看得太投入,颈椎一度出了些问题。网络文学鱼龙混杂,我本能地持排斥态度,但必须承认还是有不少好作品的,例如这部《余罪》。小说是现实的警匪题材,讲了一个有犯罪天赋的警校学生的成长之路。作为一部网络小说,夸张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但整体上却比较接地气,主角余罪在成为“名侦探”之前,首先是个贱嗖嗖又热血的小青年,跟你我身边的同学没什么两样。作者常书欣对小说节奏的掌控非常到位,并没有一味的寻找些奇诡的案子来表现主角神勇,而是从一些小案子下手,在平淡之中出人意表,反而效果更好。但看完第一部后,激情便迅速消退了,再看第二部,不知是文字上少了些刺激,还是审美疲劳,看了没多久就弃了。

对,还有一部不能不提的小说,路内的《追随她的旅程》。这部小说是狼强力推荐的,他甚至一度将它定义为自己看过的最好的小说。两年前我去济南找他喝酒,酒后他拿出这本书送给我,却又有些不舍,叮嘱我一定要看,方对得起他的一片良苦用心。我满口答应,书却拿回来扔到了书架上。后来他问我对那本小说感觉如何,我诚实地回答还没看,他很愤怒地要求我把书还回去。当然不可能还给他。不过两年后我终于还是把它看了,的确很不错。这类讲述青春期的小说,以前看过很多,但一般是五零后、六零后那批作家,再就是八零后的,七零后的青春叙事,很少看到过。路内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特殊时间段的少年人的浮躁写得淋漓尽致,他描写一大群技校的学生游荡在小县城的大街小巷,像失控的兽群,肆无忌惮的耍流氓,却对爱情还有那么一丝真挚纯洁的渴望。其实青春期的那份躁动,那个年代的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时代背景的却赋予那种躁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九十年代初,我尚是一个懵懂蠢童,我的堂兄们却已经开始了他们淫荡荒诞的青春期之旅,在我记忆里,他们突然不再带我一起玩,而是揣上棍棒,成群结队的外出,或者在一起谈论些我无法理解的话题。几年之后,他们才会逐渐摆脱这种生活方式,而那种躁动,则会转移到我的体内。

然后呢,应该就到现在正看的这部《大秦帝国》了吧。大约是十一月份,中央八台放《大秦帝国》第一部,古拙考究的细节让我对电视剧印象很好,恰好当时正逢没小说看,便找来小说版本。到现在看了两个月了,才只看了30%多,遑遑五百万言的巨著,作者孙皓晖老师真是下了大气力。战国乱世,精彩纷呈,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了解并不多,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成都。究其原因,一是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二是没有一部通俗晓畅的文学作品,《史记》等史书毕竟很难通读。《大秦帝国》虽然以秦帝国为主要视角,但基本都涉及到了当时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很多人事之间的关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才有了相对明晰的认识。在提升历史知识方面,阅读《大秦帝国》会大有裨益。但如果单就小说的可读性来谈,它不算上乘,作者带有太明显的感情色彩,将秦文化推崇为中华文明之源,对秦孝公、商鞅等人做了过于高大全的处理,比如在秦魏之战时,《史记》中记载商鞅耍了阴谋,将魏国公子卬骗到秦军营中俘虏,以此要挟魏军,但《大秦帝国》却有意掩盖了商鞅的诡计;另外对于张仪暮年在齐国玩弄国君于口舌之间,小说也一笔带过,让人倍感遗憾。可能作者感觉这些情节有损于商鞅、张仪等人的形象,会让人认为他们是阴损之辈。其实不然,战国本来就是讲究“诡道”的时代,朝秦暮楚尚且可以为世人所推崇,凭借一己之力颠覆世事大局,岂不是更具戏剧性和震撼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又陷入到面目模糊的尴尬中,尤其是女性角色,无不形象单一、如同一人,像第一部中的白雪、玄奇,第二部中的嬴华、绯云,谈吐气质上根本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区别来,以至于一看到小说中出现女性角色,我就先会条件反射地先生出味同爵蜡的感觉来。

现在已经看到第三部,主角是战国名将白起。按说如此传奇的一位将军,文章读起来应该是多么飞扬起伏!可还是那个问题,在写人上,孙皓晖实在一般,见人见事而不见性格,一味的沉稳、睿智,跟当年的司马错又一样了,换个名字而已。想到这些,竟是越来越不想看了。

那明年,再看些什么书呢?

明天再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