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面对书橱问自己:你读破了几本书?
面对书橱发呆,间或有所思考,后来有所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调整藏书的结构,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了。那年(2018年、2019年),陆续写了《面对书橱的思考》系列,大概有五六篇文章。两年前,书橱增添了经济管理、创业创新、市场营销、网络直播一类的新书,大概占到书橱的三分之一了。
约一年前,读书渐渐稀少,购书癖基本治愈。仔细回忆起来,近一年时间应该只到过书店三次:一次是散会回家路过,进去呆了四十几分钟;一次是给老婆买教科书;还有一次是孩子要求买暑假练习卷子。今天,查了一下淘宝、京东的购物车,收集的书还有几十种,都是一年以前的收藏。
近三天,算是比较清闲,能抽出几个小时看看书,就清理清理书橱,按照春节后整理的书目给拟读书本做个排队。排队清理时有两个发现:一是可读的书——值得一读、必要一读、有兴趣钻研一番的书不多,也就是五六本而已。二是一些以前读过的书仿佛新书一般沉睡在书橱之中,仔细翻看目录也很难回忆出其精彩片段了!甚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读过这些书。
我想:来一次“温故知新”吧!
可似乎并没有如此这般的一群“故旧”,“温故”又从谈起呢!又想,那就当成新书再读一遍吧。只是又提不起神来去炒现饭。
进而想,近些年来自己的读书方式恐怕是有误:求新贪多,但求赏心悦目,不求甚解!有点赶时髦,追随着新出版、新推荐、新点评的书籍去读;有点急躁,恨不得一天啃掉几大本,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前几年,急急忙忙调整知识结构所读的书大多只是浏览过一遍而已。几乎没考虑过把知识转化为思想、把方法转变成技能、把行动培养成习惯。读书的目的似乎就是做一个“知道分子”!
调整知识结构,涉足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广泛地浏览并没有错。首先做一个知道分子,然后再做一名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规律吧?!
但是,总是停留在“知道分子”的肤浅层次,不能登堂入室,不能庖丁解牛,这样的读书、学习状态于混日子,浪费生命有什么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行家里手,必须下一番“书读百遍”的苦功。拿到一本专业书、一本好书,反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反反复复的吟诵,应该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了,主要是如此这般地读了一些需要考试的教科书。最近些年,特别是近三四年调整知识结构以来,没有认认真真、反反复复读过几本书——几乎没有一本。有好几次,发现了好书,觉得应该重读、应该研习,也只是把那本书放到了显眼的位置,表示还要读的,其实并没有去读!
读书不在多,贵在精!今天,清理书橱、查看购物车后决定:暂时不买新书,把那几本早就决定要重读的书拿出来,读破几本以后再说。
学以致用,做个实用主义的读书人。一边干活,一边读书,找到了好书就精读,读懂,读通,读破,读出书中的千钟粟,读出书中的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