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材料阅读及答题思路常见问题解析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春之耕 |
申论材料阅读及答题思路常见问题解析
1.国考申论答题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不会阅读材料
全篇材料如何阅读?一方面是自己好多年没有认真的去阅读材料了,突然面对大篇幅材料很“鸡冻”。而另一方面源自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只是让自己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境地。因此,我们要学会阅读方法。其实我们所说的阅读方法也很务实,就是要学会一段一段的读,读完一段就归纳一段的段意,读完一则材料就归纳一下这则材料的意思,读完全篇材料再梳理一下材料的逻辑与主题。这样一来,学员实实在在的掌握了阅读方法,让自己有了方向感,做题难度也降了下来。
二、归纳概括题不会归纳
这是最让考生头疼的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归纳概括题简单,却不能抓住其要点,作答没信心,结果就是得分低。方法就是:标志性词汇必须死记硬背下来,然后遇到标志性词汇就圈出来,这样做的方法可以提高大家对标志性词汇的重视程度,做题的时候一遇到标志性词汇就自觉地注意到要点。抓住要点之后,很多学员有采取完全摘抄的形式,把要点罗列就完事,结果发现要点重合的、无效要点比比皆是。这时候,务必注意内容加工的方法:同义法、同范围法、同主体法来加工,同时还要大胆提炼加工内容,将自己认为100%是要点的先摆上,然后再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要点的摆上,这样一来,既抓住必得分,又能兼顾可能得分,归纳概括的分值会越来越高。
三、大作文立意抓不准,论证没文采
作文的立意实际上是非常有技巧的,一是抓主题,二是抓角度。很多考生在抓主题方面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角度不会选择。建议就是考前先确定好自己到底擅长写政论文还是策论文。一般情况,考生比较擅长写策论文。那么角度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围绕主题,去谈如何做。分论点论证要接地气:就是要具体真实可感。不要讲官话、套话、空话,要实实在在的讲真话。而真话也要有技巧的讲出来。例如:有学员在例证马加爵事件的时候,将马加爵这个人物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案发被抓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前后花费200多字,最后只用10几个字论证。这样的论证过程既没有文采,也无法充分论证。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将事件用30字以内说清楚,然后切实深入挖掘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等,实现举例论证充分分析,同时也要学会用一些有文采的句子来表达。这样一来,文章分论点的论证就有内容又有文采,阅卷人看着也舒心。
2.申论对策题答题常见错误解析
对策题答题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没有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对策不具有针对性。申论中的对策是针对问题来回答的,问题决定对策。在写对策题时,需要准确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策不符合身份感。正所谓“身份决定职能”,如果忽视了对策的实施主体,就算再有针对性,再有可操作性,也无法实施,因为没有那个权限。例如,让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进行立法工作,就行不通,因为不符合身份感。
3.如何提高申论材料阅读能力
一、养成标记阅读的习惯
申论阅读材料较长,篇幅较多,而在考场中我们主要依靠瞬时记忆,因此必须做好适当标记,避免无故的时间浪费,效率不高。方法是阅读任何一则材料,先标记段落,分清段落之后,再开始阅读,阅读材料之前,首先要阅读对应的题干信息,这样阅读才会有针对性,在审题过程中,圈出考察的关键信息(例如:作答对象、作答主体、作答任务、作答限制条件等),然后到材料中对应找出信息点。建议直接要点画框,间接要点画线,关键词画三角,如果需要整合信息点,可以在材料文字旁边对应位置做好适当批注,方便最后答案的书写。
二、善于找出文章中关键句
在材料中经常会在某段出现整个段落或者是整篇材料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精准地把握材料核心思想,为答题服务。核心句往往出现在材料的段首或者段尾,甚至是一段材料中带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表达,或者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因此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于句与句逻辑关系的理解,并列、递进、因果、总分等关系,需要具备快速识别的能力。
三、把握材料中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段落阅读能力对考生的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既要通过词、句阅读,理解某段的深刻涵义,同时又要将各个段落放在整体中进行考量,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时打好词、句阅读方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案例型材料的理解,就必须要自己概括出写作大意。
随着近年来申论题目题干问法愈加灵活,材料篇幅字数不断增加,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建议考生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刺激,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做到答题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