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春之耕 |
申论归纳概括题三讲
第一讲:谈申论“归纳概括的方法”
什么是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一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再表达”。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主要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
一、概括主要内容的三大方法——提取法、组合法、自写法
(一)提取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例如: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学生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
(二)组合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三)自写法
在真正理解材料的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找出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找出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概括主要问题的三大技巧——由表及里升华法、逐层深入联想法、寻根究底法
概括主要问题是指通过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后,再进一步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如果说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那么概括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考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来发掘问题的本质。常用方法如下:
(一)由表及里升华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涵义,即材料的主题。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几根主线,这条主线往往就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主线就基本上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
(二)逐层深入联想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由局部推出全局,由小道理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所推出的全局性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例如: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
(三)寻根究底法
该方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寻根究底也就是因果分析的方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因果分析就是依据其结果,顺藤摸瓜、层层推进,追溯到其原因。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在原因处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
上述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概括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考生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实战演练,为考场的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第二步: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一般在经过“通读”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
第三步: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
第四步: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这是在完成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第五步:起草成文。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这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
以上是申论概括主要内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想做好申论题,在掌握好方法后就要勤加练习,多做题,多总结,这样才能把方法训练到位,回答题目才能既快又准。
四、注意事项
1、不要违反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
2、组合材料中的语言时,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时,尽量使用短句。
4、要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
第二讲:申论归纳概括题的常见错误及其纠正
一、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
1. 分类逻辑混乱
部分考生在对申论概括题进行分类时,内在逻辑不清晰,这不仅反映了阅读不够细致的问题,更是考生逻辑思维缺乏的表现。因此,考生应提前做好复习工作,运用充裕的时间做好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概括提炼不够
一部分考生在进行申论解答过程中,可能列举出材料中反映的几个问题,甚至几组关系,但是却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找出其中内在关联,原因是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弱。
3.语言表述不畅
部分考生由于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较差,以致在概括中出现概念混淆、语言繁琐、甚至病句较多等问题。建议考生勤加练习,需要在平时慢慢养成关注社会、申论热点的习惯,勤于思考,开阔眼界,全面地熟悉申论。
4. 材料驾驭不好
部分考生作答时只能概括一部分材料,而不能驾驭全部材料,以至答题不全面,导致失分。考生在进行申论复习做申论概括题时就必须全面把握材料,作答尽可能涵盖全部内容,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都进行概括。养成习惯就好了。还要注意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主次颠倒。
5. 概括不够深入
概括不够深入,不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升华,只通过材料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繁琐验证,就事论事,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处理能力和理论水平较差。
二、规范答题步骤,避免常见错误
可以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要点,列出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材料内容。阅读材料时要将符合题目要求的相关要点找全,确保作答内容全面。这一步骤重点在于:考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题目内容及要求,并将题目中的关键词与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
步骤二: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
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考生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这一过程是确保作答要点概括起来比较简洁,避免内容繁琐和重复。
步骤三:提炼出主题和层次
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进行实践的过程,强调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加工成成品,是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积累。作答时语言要言简意赅,准确表述。
步骤四:起草成文
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作答内容的逻辑安排。有些归纳概括题直接写要点内容即可,例如“结合给定资料,列举存在的原因有哪些……”,或是“总结具体表现有哪些……”,可以直接列举要点作答,但要注意标注便于识别的作答序号。而有些题目要求有一定的结构安排,条理要求清晰,这就要求考生树立结构意识,避免结构不合理。
第三讲:申论归纳概括题提分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提炼材料
申论考试中材料中一般给的都是一些案例,或者各种人物的观点,关键信息都湮没在一些琐碎的词句中,因此材料的篇幅一般很长,七八千字,而阅读就是需要同学将材料案例观点中的内容转化为我们需要的要点:问题、原因、影响、对策之类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对于材料进行精简。简洁是加工答案的必然要求。在有限的字数要清晰的表达,这就要求用词必须精炼,也就是用很少的字表达很多的意思,抽象而内涵丰富。要做到精字减词,就需要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减掉一些东西,具体而言,一是将材料中具体事件的细节和过程减掉,诸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等;二是要减掉一些具体的数字;三是要点中不需要举列子。
第二,加工要点
首先,要合并同类项:大部分考生们在做归纳概括题目时都只是简单地堆砌要点,认为把要点都找全、写到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近几年的考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归纳概括题的评分标准除了要点齐全外,加工的分数也凸显出来,需要对于要点进行整理和合并,尤其是关于字数的规定就需要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就需要把要点的共性特点找出来进行整合。
例如:S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为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具体表现在:
1、给市民在挂号、就诊及后续医疗方面都带来便利;2、实现了卫生服务方式的转变;3、提升了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和覆盖能力,让每个市民都能各取所需;4、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5、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6、提供多种路况交通信息及服务;7、为市民自驾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带来便利。
分析可发现:1、2同属医疗领域方面;3、4、5同属教育领域方面;6、7同属交通出行方面。
因此可概括为:
一是在医疗卫生领域,给市民在挂号、就诊及后续医疗方面都带来便利,实现了卫生服务方式的转变;二是在教育领域,提升了教育宽带网络的接入和覆盖能力,让每个市民都能各取所需,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三是在交通出行方面,提供多种路况交通信息及服务,为市民自驾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带来便利。
因此,在找全要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合并同类项。可以在同类要点合并后,对该类要点进行一下实写概括。
其二,要点加工凸显逻辑性。
逻辑条理性也是我们做归纳概括时特别容易忽略的评分标准,也就是说在呈现答案时除了要点之外,也要梳理要点的逻辑顺序,让答案即使在呈现要点上也要有一定的条理性。最常见的就是归纳概括工作流程,我们都知道政府工作中是需要有固定的工作流程的,所以我们在加工要点的时候需要注意到条理性,那么此类问法,只需要按照事前、事中、事后这样的逻辑顺序去找要点、整理呈现答案即可。
例如:归纳概括M市政府工作上的不足之处。
找到不足之处,也就是问题词之后,就需要按照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出现问题后三类去归拢要点。
第三、规范书写
要使答卷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考生可以采取分条分段、提取主旨句、关键词前置等方法。
题目要求条理清晰,有层次,而一份清晰的答卷总让阅卷者感到舒服。这就要求考生的答案一定要有逻辑条理。在归纳整理答题要点以后,还要以适当的逻辑关系分层分步作答。这种“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近期——长期”的时间关系、“总——分”的包含关系、“发现——分析——解决”的处事步骤,有“紧迫——远虑”的急缓步骤,有“政府——企业——个人”的主体分类等等,要按要点的具体性质进行分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