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前总复习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春之耕 |
行测:考前总复习
一、题量分析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总题量 |
2013年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4年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5年 (副省)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5年 (市地)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0)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0 |
2016年 (副省)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6年 (市地)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0)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0 |
2017年 (副省)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7年 (市地)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 (40) |
数量关系(10)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0 |
2018年 (副省)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5)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5 |
2018年 (市地) |
常识判断 |
言语理解与表达(40) |
数量关系(10) |
判断推理(40) |
资料分析(20) |
130 |
二、题型分析
行测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1.言语理解与表达、2.数量关系、3.判断推理、4.资料分析、5.常识判断等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三、常见题型总结
第一、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精讲
行测言语模块主要分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逻辑填空,这三大题型又细化成许多小题型,今天小编就给考生们分享下,言语必考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及其方法。
(一)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是所有题型的基础,考察应试者对整个文段的把控能力,整个文段分为有主旨句和没有主旨句两种情况,有主旨句时,考生需要通过关联词和行文的分析去寻找主旨句,进而分析哪个选项和其语义相近,进行同义替换。没有主旨句时,考生需要对正片文段进行全面的概括,归纳共性。
真题讲解:
第一种情况:文段中有主旨句
【例1】(山东-行测-2013)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多么充分,也不能让公众信以为真,因为最真实的评价总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论环境中产生的。一旦缺失了这一保障赞美言论公信力的制度土壤,哪怕赞美真的是出自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赞美与批评是矛盾的统一体
B. 真实的赞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C. 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自由的言论环境
D. 能够自由表达批评才能有真实的赞美
【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就提出观点“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进行正面理解就是:赞美有意义,批评要自由。文段后面出现两个反面论证,“如果……不……”和“一旦缺失……”说明要自由的批评以及赞美需要自由批评,更加论证了观点句,对观点句进行同义替换的是D选项,A,C选项将批评与赞美混淆为并列关系,这是常见的陷阱选项,在分析文段时一定要看清文段强调的侧重点,不可想当然的进行选择,B选项缺失批评这一主体,可直接排除。
第二种情况:文段中没有主旨句
【例2】(春联-行测-2011)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 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 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答案】D。
【解析】文段通过并列关联词“同时”可以看出是并列关系,分分结构,文段第一层含义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的载体变轻盈,带来一系列的发展,第二层含义是科技进步又为文化提供了新工具使得文化产业全新的发展。A选项表述错误,文段讲述的是科技对文化的作用。B选项潜力变得无穷是夸大了科技的作用,予以排除。对比C,D选项,C选项笼统的表述了科技对文化的作用,D选项落实了文段两层的重点主体词,“载体”和“工具”,因此答案优选D选项。
(二)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是基于主旨题的基础上,去寻找它隐藏的“对策项”,如果没有基于主旨的对策项,考生只需按照主旨题去考虑答案即可。那有些考生在判断“对策项”上,总是有自己的误解,我们看到对策引导词“需要,应该,应当,务必,切实等”就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对策项”。下面给考生分析一个意图题,让考生感受一下,意图题的对策项如何选定,得出答案。
【例】(国考-行测-2014)对老百姓而言,不仅仅是在乎价格涨了几毛、降了几毛,而是想知道自己掏的钱是不是冤枉、是否合情合理。消费者之所以对电价等资源品价格波动那么敏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价格多由政府制定,经营者又多是国有垄断企业。成本不公开、定价不透明,经营企业会不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公众对资源品价格波动相对比较敏感
B.资源品价格改革应给予公众知情权
C.垄断才是资源品价格难以改革的真正原因
D.政府应该退出资源品价格制定机制
【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出现设问的问号,一问一答,我们由标点符号的提示,可知文段最后一句正是文段的主旨句所在,我们重点分析最后一句话“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虑。”我们看到原因分析是公众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公众缺少知情权,那么针对公众对资源品价格改革疑虑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要公众有知情权,故此题选B,A,C选项非对策项直接排除,D选项提出的对策并不是造成问题原因所暗含的对策,干扰选项,予以排除。
(三)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不同于上面的主旨以及意图题,细节题很多时候考察的是对细微处的查找能力,所以小编建议考生是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比较的匹配选项。在细节题的陷阱方面,小编给考生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 无中生有的选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形式,文中没有涉及这个话题,选项捏造产生的。
2. 偷换要素包括:偷换概念、偷换时态、偷换逻辑关系、偷换语气、偷换数量,考生在审查选项的时候,需要把这个注意点找出来与原文进行比对。
下面来讲解一道真题:
【例】(联考-行测-2011)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马克斯·韦伯名震整部社会科学史,施密特是影响现代宪政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心理学方面,格式塔学派也悄然兴起;在文学上,霍普特曼和托马斯·曼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双星闪耀,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上个世纪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戏剧、电影和音乐亦都迅速进入黄金时代,风格变得迷人而多样化。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化上赢回来。对于当时内外交困,14年间更迭了多次内阁的政权来说,这样的繁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一战后德国在学术文化方面引领世界
B.德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C.学术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可将各项与原文进行对应。A项,对应文段第一句“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文段只说“呈现繁荣景象”并未提及“引领世界”,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B项,未提及德国政府重视那些方面,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C项,对应文段倒数第二句“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化上赢回来。”可以得出学术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符合原文;D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文段提及得,但是并没有提及二者的关系,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所以答案选择C。
(四)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题,最重要的解题技巧就是话题一致的方法,把握文段的中心话题,根据语义内容进行话题的衔接,同时考生在做题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关联词这样的微观提示进行解题。
【例】(国考-行测-2017)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 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 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 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答案】C。
【解析】首先观察题目横线部分前面是所以这样的结论引导词,更重要的是,前面是句号,也就是说让考生填入的是基于整个文段总结的一句话,我们要从文段整体进行把握,文段开头提出许多学者把“全球变暖”问题当做是“科学问题”讨论,一个转折关联词“实际上”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全球变暖”应从历史的角度去讨论,“但”字一个转折,后面继续承接作者的观点指出“全球变暖”文字记载很少,只能依靠的是“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说明了从历史角度讨论“全球变暖”问题时比一般历史课题困难的,因此选择C选项。B选项很多考生误选,但文段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全球变暖”问题,B选项和作者的观点矛盾,所以要排除。
(五)下文推断题
下文推断题的提问方式是: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考生看到接下来这三个字就明白,既然文段是往下承接,与之最紧密的语句应该是它的上一句也就是文段的尾句,考生需要对文段尾句认真分析,与尾句话题衔接一致,选择选项。
【例】(四川-行测-2015)大唐帝国的开放品格和强盛的国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作为唐朝手工业产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对海外诸国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域外对唐朝舶来的丝绸、瓷器等物品的追逐,就好比时下潮人对苹果手机和Ipad的垂青一样。唐三彩也裹挟在这种洪流中漂洋过海,生根发芽。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论述的是:
A.唐三彩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
B.域外崇尚唐朝物品的各种表现
C.唐朝货品的运输路径和方式
D.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答案】A。
【解析】考生认真分析尾句“唐三彩也裹挟在这种洪流中漂洋过海,生根发芽。”出现新的话题“唐三彩”,那么下文就会承接这个新的话题往下衔接,A选项就是最优答案。
(六)语句排序题
排序题是众多考生最头疼的题之一,这个题需要学生从关联词,重复词扥细微处找规律,其实还需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话题一致衔接,目前我们排序题考察的重点是6句的衔接,我们需要找到某2句或者3句之间衔接的同一话题进行选项的绑定,选中答案。
【例】(吉林-行测-2014)上佛来山,敬香不是主题,大多数游客到此,是来赏花的
每年春天,围绕于佛来山山腰的梨花便千树万树了
其道场是普贤菩萨,再加山势陡峭险峻,于是有了“与峨眉姐妹耳”
清末,佛来山的黄皮梨就已闻名
唐时,佛来山就建庙礼佛
佛来山的乡民,种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我们来观察这6个句子,会发现在承接“梨”这个话题,可以归为一组,绑定起来,接着我们观察选项,A、B、C、D,4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将这3个句子绑定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锁定B选项。
(七)逻辑填空题
逻辑填空是考生最喜欢用语感做的一个题型,然而你的语感凶狠的靠谱吗?是不是存在偶然性啊?其实这类题考生做错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缺乏对文段的语境分析,这类题需要我们语境分析加词语辨析的选择答案。
【例】(国考-行测-2013)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_______和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_______中汲取他人之长。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化 交流 B.排斥 沟通
C.超越 比较 D.吸纳 协商
【答案】C。
【解析】这个题需要对文段透彻的分析,第一空,横线后边有这样一句提示语句“全球化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见全球化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民族角度,二是全球角度。如果选择“同化,吸纳,排斥”都无法体现出全球化的这两个特性,可见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超越,全球化包含着民族性,又不仅仅是民族性。因此这个题通过分析语境,可知C答案为最优答案。
第二类: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总结
(一) 数字推理
(1)数字性质:奇偶数,质数合数,同余,特定组合表现的特定含义,如∏=3.1415926,阶乘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间隔差、间隔比数列。
(3)分组及双数列规律
(4)移动求运算数列
(5)次方数列(1、基于平方立方的数列 2、基于2^n次方数列 ,3幂的2,3次方交替数列等为主体架构的数列)
(6)周期对称数列
(7)分数与根号数列
(8)裂变数列
(9)四则组合运算数列
(10)图形数列
(二) 数学运算
(1)数理性质基础知识。
(2)代数基础知识。
(3)抛物线及多项式的灵活运用
(4)连续自然数求和和及变式运用
(5)木桶(短板)效应
(6)消去法运用
(7)十字交叉法运用(特殊类型)
(8)最小公倍数法的运用(与剩余定理的关系)
(9)鸡兔同笼运用
(10)容斥原理的运用
(11)抽屉原理运用
(12)排列组合与概率:(重点含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插板法已经变式, 静止概率以及先【后】验概率)
(13)年龄问题
(14)几何图形求解思路 (求阴影部分面积 割补法为主)
(15)方阵方体与队列问题
(16)植树问题(直线和环形)
(17)统筹与优化问题
(18)牛吃草问题
(19)周期与日期问题
(20)页码问题
(21)兑换酒瓶的问题
(22)青蛙跳井(寻找临界点)问题
(23)行程问题(相遇与追击,水流行程,环形追击相遇: 变速行程,曲线(折返,高山,缓行)行程,多次相遇行程, 多模型行程对比)
第三、判断推理重要题型剖析
(一)逻辑判断
判断推理知识点大体分为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两部分每年均有考查。其中必然性推理部分朴素逻辑以及复言命题的综合推理一直都是考查重点,就题量而言必然性近两年有回归趋势,需要大家重视。对于可能性推理,削弱、加强、解释、结论和评价五种题型中削弱加强题目占比较大,但另三种题型同样不可忽视。
1.
2.
(二)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题型多样,包括类比型、顺推型、九宫格型、分组分类型和立体图形,分组分类型2015-2016每年考查5道,2017-2018每年考查3道。同时考点众多,组合叠加、位置变化、数量关系、图形共性和立体图形均有出现,图形共性、数量关系、和立体图形是考查重点。图形共性中对称性、相对位置考查较多;数量关系中点、线、面均有涉及,其中一笔画连续四年均有出现;立体图形中折纸盒、截面图,图形组合拼接出现较频繁,折纸盒连续四年均有出现。 图形推理部分大家要注意培养图形敏感,思考考点时可以从图形相似和图形相异两个方向来思考,但这就需要大家对常考考点尽量熟悉。图形相似时可以重点考虑图形的组合叠加和位置变化,一边观察变化一边注意排除选项,提高效率。图形相异时可以重点考虑图形的数量关系和图形共性,对于数量关系可以按面、线、点的顺序来找,其中注意一笔画问题,因为此考点不直观,容易忽略;对于对称性大家的观察应该更为细致,注意其中是否存在对称轴方向或数量的规律。
(三)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的题型包括单定义和多定义,以单定义为主,多定义也会涉及。这部分考查学科比较广泛,会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社会学和心理学每年都会考,但几乎每年也都会有新增学科。 定义判断这部分理论知识较少,没有过多的方法和技巧但需要大家做题尽量细心,看好是问符合还是不符合。多定义时题干首先关注问题所问定义,我们的选取原则是尽量选符合要点更多表达更加明确清楚的选项,但如果根据题干有不符合的时候那这个选项基本就被排除掉了。而且由于涉及学科广泛的特点也建议大家积累一些必备的学科常识,有助于理解题干和排除选项。
(四)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题型包括两项式,三项式和括号式,考查知识点较广,包括逻辑关系、言语关系、经验常识和理论常识。逻辑关系中的概念间关系,言语关系中的词义关系以及经验常识中的功能关系、加工关系和职业关系考查频率较高,要重点关注。
这类题目我们较常使用的方法是造句法、两两词项间看关系以及代入排除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造句法简单常用但会因为主观而有时不够严谨,这时可分析题干词项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排除,同时对于括号式题目代入选项时,避免由于顺序不对而产生的错误,比如:教师对于(学生)相当于(花朵)对于园丁,这其实就是错的。另外我们一定是要优先关注题干词项间的内部关系进行选择,不能确定选项时再根据题干与选项间的外部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来排除。
第四、资料分析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一、资料分析的题型分类
根据资料分析的命题特点,往往给的信息量很多,其中不乏有些信息是对于解题没有用或者起到干扰作用的,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形式的资料分析采用不同的做题方式。现将其归纳为三类:
1、文字类。对于文字类的资料分析通常采用画圈法进行提炼信息,而我们需要掌握好圈画在哪、画圈需要标注出时间和名词。
2、表格类。表格类的呈现一般需要考察大家的查找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查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概念把题目做出来,表格类首先需要看清表头,也就是说这篇材料说的是什么,知其然才知如何应对,其次需要看清楚表格的横、纵、行、列分别表示什么。这样一来会使我们的查找更具有针对性。
3、图形类,一般情况下以柱状图和饼状图呈现,以柱状图为主,此类材料需要看清楚图形表示的意义以及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二、解题技巧
(一)阅读:在公务员考试中,资料分析主要分为文字型、图形类和表格型。文字型资料分析中,数据往往较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找到,这就需要考生在读材料时有针对性地读重点——圈名词。常考的概念如过去的量、增长率、比重等都是用来列式的,同一概念的列式形式没有区别,但是“谁”的增长率、“谁”的比重就不一样了,找“谁”就是“圈名词”确定重点的过程,40秒内速读完“名词”.
表格型资料分析相对简单,考生需要看标题(总括性名词)、第一行(看名词)第一列(看有无异常单元格)、注释和单位,15秒内速读完表格。
图形类资料分析主要分为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考生需要看标题、横轴、图例、注释和单位,15秒内速读完材料。
资料分析的材料往往是三种类型的两两混合,如文字加表格、文字加图形等。这就要求考生对于每一种类型该怎么读非常熟练。
(二)列式:这一部分要求考生对资料分析的常考概念熟记于心,比如增长、比重、倍数、平均量等概念的含义、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概念的考点又有哪些。当快速读完材料后,考生们应在8秒左右准确列出问题的式子。
(三)计算:这一部分是资料分析的重头戏,它考查考生对数据的估算能力。考生在日常练习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重要的估算方法——尾数法、首数法、有效数字法、特征数字法和同位比较法。哪种列式形式应该用哪种估算方法才能快准狠地估算出正确答案,考生应辅以大量的练习掌握上述方法。
三、行测资料分析题常用公式
(一)增长量
题目特征:现在比过去增长量多少?
1. 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量: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
2. 已知基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
3. 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增长率)×增长率
(二)增长率
题型特征:现在比过去增速、增幅、涨幅为百分之几?
1. 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2. 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基期量-1
(三)现期量
题型特征:求现在的某个量为多少?
1. 已知基期量和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增长量
2. 已知基期量和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1+增长率)
(四)基期量
题型特征:求过去某个量为多少?
1. 已知现期量和增长量: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2. 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基期量=现期量÷(1+增长率)
3. 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量:基期量=增长量÷增长率
(五)比重
1. 现期比重=部分量÷整体量;
部分量=整体量×比重;
整体量=部分量÷比重
2. 提问形式:过去的比重为多少?
3. 提问形式:现在的比重比上年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
(六)平均量
1. 现期平均量=总量÷总份数;
总量=平均量总份数;
总份数=总量÷平均量
2. 提问形式:过去的平均量为多少?
3. 提问形式:现在比过去的平均量多多少?
4. 提问形式:现在的平均量比过去变化了百分之几?
(七)倍数
1. A是B的几倍:A÷B
2. A比B多几倍:A÷B-1
3. 提问形式:去年两者的倍数关系是多少?
4. 提问形式:去年两者的倍数关系相差多少?
第五、常识判断题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题旨在测查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省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靠平时积累和大量刷题复习。属于“百科全书”式测试,无从押题。此介绍八种答题技巧。
(一)题干分析法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公务员考试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般不会有废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二)排除法
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常识判断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其实有些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三)首尾两端法
此种解题方式更适用于解答历史事件排序题,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四)去同存异法
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行测常识判断考试中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五)词义联想法
如果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词义联想法是指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做法。该方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六)第一印象法
对于行测常识判断中的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七)比较法
在行测常识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八)猜测法
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随意填写一个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