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作文命题的老传统和新趋势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春之耕 |
国考申论作文命题的老传统和新趋势
一、国考申论作文的老传统
申论考试命题的题材具有普遍性、时效性、非敏感性的特点,这是无论国家级还是地方各级考试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一)普遍性
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例如,2008年国考以怒江水电开发为题材,主题是科学发展;2009年浙江省考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题材,主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2009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2007年前后“史上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显示出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当年国考主题为“土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命脉”;2009年浙江省申论主题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转型。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申论命题也会表现出“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押中题目。例如2009年国考就回避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抗御自然灾害、保证食品安全、处理群体事件等问题,而选择了相对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时效性的应对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问题。
(三)非敏感性
申论题材不可能是高度敏感性的话题,如涉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宗教、人权、外交、国防、腐败、刑事案件等问题,一是不会涉及层次过高的问题,二是不会涉及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三是不会涉及争议性过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无定论的问题。应试者不必过多地关注敏感性、争议性话题,应把备考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一个具体领域如民生、经济、文化、教育、环保方面,放在一省一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对敏感的问题,要有所积累和研究,但要侧重技术层面,设想就事论事、如何妥善解决问题,而不要陷入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官员素质等方面的争议中去。例如,2006年国考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题,涉及到“非典”、工业事故、密云观灯人群踩踏伤亡、禽流感、自然灾害等事件,所提到的事件只是以访谈中一笔带过的方式出现,没有深入追究其中的政府责任,经过试题的处理已不具备敏感性;2008年山东安置军转干部考试以《机关干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题,提出了要从“瓮安事件”中反思什么的问题,瓮安事件属于敏感性的群体事件,但在出题时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理,贵州省委书记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深刻反省得到了舆论的高度肯定,因此事实上已不具备敏感性。
由此可见,申论命题规律是有规可循的,只要认真梳理近年事件,考生不难找出国考考试的申论命题。
二、国考申论作文命题的新趋势
(一)2012国考作文考察。 结合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往的作文命题更多考察与国家政策联系极为紧密的话题,而2012国考首次以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道德问题做主题,是国考命题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2013国考作文考察。请以“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第一次在作文的方式上有所创新,采取这种半标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有效捕捉材料主题,将标题补充完整。在副省级试卷用“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句略显诗意的文字来记录文化,谈大家对于文化的感想,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味道。
(三)2014国考作文考察。请以“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文章的内容上再一次进行了突破,摆脱了以往政治色彩浓厚的命题特点,向“文艺范儿”发展,考察考生对幸福含义的理解。
(四)2015国考作文考察。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结合对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见,国考对于社会人文的考察还是如今的重中之重,披着科技的外表,主要强调人文的本质。
(五)2016国考作文考察。“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见,国考对于社会人文的考察依然热情依旧,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的传承。
近五年的申论作文命题始终在尝试不断的创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对于文体的要求从标准的政府议论文渐渐过渡到有血有肉的议论文,增加了对于个人价值观的考察,从“高高在上、深不可测”逐渐过渡到“平易近人、朴实自然”,从命题变化可以看出,模式化的作答方式将逐步退出申论考察的舞台,考生们在考前也要进行思路方面的调整,以与时俱进的节奏跟上时代步伐。
三、申论作文“跳不出的大体”
(一)拟标题
1.标题的命题形式
由于拟写标题的不同,可以将议论文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自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给定标题,不需要考生自拟,如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2013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便不需要考生自己另起标题,直接作为标题。
半命题作文:给定部分标题,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部分标题,结合文章和题目内容,拟定剩余部分,如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2013年国考地市级),即是需要考生拟定部分内容来构成完整标题。
自命题作文:不给具体标题,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行拟定标题,如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4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真题),需要考生提炼材料观点,结合自身知识储备,自拟标题。
2.拟标题方法:
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核心要点。
体现主旨,体现主要写作角度。
(二)审题立论
审题选取中心主旨:根据题目和材料要求来选取。
立论体现中心主旨:1.话题铺垫:通过相关话题引出文章内容。2.直指中心:直接阐释论点内容。
(三)论证必要性
必要性是达到论证目标所必要的条件和要素,论证文章论点的必要性是实现文章观点达到论证目的的必要手段,是加强论证,证明论点的重要方式。论证论点的必要性一般是从论点所涉及的影响入手来证明论点的切实可行。影响又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
方法:具体影响 + 正面阐释 / 反面设问 + 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中心主旨或者论点的依据包括理论观点性和事实事例性两种。
理论观点性论据: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公理规律、政策文件等主观性观点来佐证论点。
事实事例性论据:是指为了佐证一个论点的合理性或者必要性而引用的一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事例作为论点的依据。
(四)论证对策
议论文的行文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在此过程中涉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而论证对策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即论证对策是否能切实可行,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从而起到加强论点的作用。
方法:具体对策 + 问题产生的原因 / 对策的影响 + 论据
(五)形成结论
结论是对于文章核心内容、中心论点的总结归纳,是通过论据论证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与开篇立论相唿应。
方法:回归主旨 + 总结角度 + 畅想未来
文章之道“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以上即为申论文章写作的“大体”——基本写作框架,希望各位考生能灵活运用,写出精彩的申论高分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