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与家风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春之情 |
春联与家风
现在住的单元房没什么地方贴春联,但我家门框上总是要贴一幅大大的春联。这几年,买春联的是妻子,贴春联的是我家宝贝和她爷爷,因而春联代表的是妻子的欣赏水平和寄托的希望、新年的祝福;喜庆热闹的是宝贝和她爷爷;妈妈总是在忙一桌好菜;我在悠闲地读一本好书。岳父的书法好,妻子算是得其真传,妻子所得的真传当然也还有良好的家风门风,不然我就得去张罗年事,不可能在大年三十前一天的上午还如此悠哉悠哉地敲打键盘,琢磨这些既不穿金也不戴银的文字。
家和人兴百福至,
儿孙绕膝花满堂。
即将过去的一年,我做了二孩他爸。如今半岁有余的小小宝已经会叫妈妈、找妈妈、缠妈妈了,偶尔也能发出貌似“爸爸”的咿咿呀呀声。父亲母亲都在帮着我带孩子,爸爸每天陪伴着小宝上学放学,“爷爷每天都陪着我,就是不长知识!”八岁的小宝偶尔也会调侃了!妻子休假哺育小儿,我在打工赚钱,一家人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已是“儿孙绕膝花满堂”,但求“家和人兴百福至”。幸福的生活,我想起了我的大爷爷,上面这幅春联就是大爷爷教我写春联、亲手为我们写春联时经常用的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像我家如今这样的单元房三室两厅、小儿缠绕、绿草繁花应该是桃源美景吧!我的爷爷辈没曾想到过的,我们拥有了!爷爷的梦想,我们的现实,我们还有更宏伟的梦想,要成为下一辈的现实!
初来省城,一年经营,安居乐业,想来也该欣慰。昨天同事问我“2017年的关键词有那几个?”我想到参加工作近三十年来的关键词有那几个?“忠诚厚道、勤勉踏实、好学多思”而已。这般品性也是大爷爷写春联教育勉励传承下来的,也是被人称作“老农”的忠实憨厚的爷爷以身作则垂范在先的。我在家读书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卧室兼书房的窗户上的春联主要就是这么两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十几个春秋耳濡目染,十余个春节裁纸、磨墨、贴春联,这两幅对联当然是出口成诵、沁入心脾,沁入骨髓,化作灵魂了!记得我读初中三年级那年春节,又是帮着大爷爷裁纸、磨墨、写春联。旁人怂恿着我“露一手”,要我自己写几幅春联来看看。说实话,那时候忙着中考升学,忙着考个中专“跳龙门”,我的字真是马马虎虎,拿不出手。大爷爷呵呵一笑,为我开脱,说:“崽耶,你现在是读书的时候,读书成绩好就行了,‘孔夫子不嫌字丑’,等你今后考上学了慢慢练,老了致仕归田了,也像我这样回来当个先生,再写不迟!”接着,大爷爷唰唰唰,龙飞凤舞写下:
多读书知礼明义,少饮酒多是无非。
唯读唯耕行正路,亦忠亦孝继真传。
大爷爷读过老书,满腹经纶,年青时人称“秀才”,还不老就被尊为“先生”,等我懂事的时候大爷爷已经是四里八乡知名的老先生了。那年月,每逢春节,亲友之间你来我往,拜年祝福,好不热闹。大爷爷则有一帮乡间名流轮流邀请,喝酒猜拳,吟诗作对,文人雅会。正是在大爷爷的教诲、熏陶下我有了一个宏大的心愿:长大了做个“先生”,要像大爷爷一样!也许是我小小年纪,夸过海口,“要当先生”,大爷爷曾送我一幅春年:
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孩子没见过她的太太、大太太,但我经常跟孩子讲她太太、大太太们的故事,孩子已经知道尊重、敬畏,也许懂得了传承,每逢年节都要准备一些纸钱、纸玩具、精美的手工剪纸、绘画,“烧给太太”。昨夜我答应今晚给孩子讲对联故事,今天大爷爷写春联的往事浮现,历历在目。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做过生产队长、村长、村支书,文化不高,小学毕业。父亲一辈的兄弟们因为时代的误会吧,都没什么文化,大爷爷总是说寄希望在我这一辈,希望我和弟弟能好好读书,有点文化,有点出息。对父亲一辈希望和告诫就是“勤快点,富裕点,日子好过点,莫耽误了崽崽们读书!”大爷爷在我父亲住房题写的门联往往是:
一年之计在于春,千秋大业勤为先。
横批:人勤春早
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
横批:克勤克俭
在我的爷爷、叔叔的住处,大爷爷常写的春联有:
待父母如同对子女疼爱,
敬双亲胜过护孩儿感情。
天地万情和至贵,
古今百善孝为先。
春节来客或者路人从家门口过往,总是要在房前、门口,欣赏欣赏大爷爷的书法,高声大气地读一读大爷爷写的春联,然后大发感慨:“这字好,有文墨啊!这对联好,有意义啊!”我听到就想:我要能把大爷爷的文脉传承下来才好!
寒假期间,春节前夕,送我家小宝进软笔书法春联班学习,希望孩子传承国学传承儒雅之风,小宝学写了两幅对联回来:
春至百花香满地,时来万事喜盈门。
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