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臆解李白诗一首

(2018-01-16 21:01:21)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诗札记

臆解李白诗一首

 

孩子八岁,读小学二年级,背诵诗歌约三百首,在她母亲的催促下也是看到孩子理解能力尚好,我提前“开讲”。讲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忆东山二首》之一: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一、诗歌的语言文字阐释

首句“不向东山久”,意思很明白“很久没去东山了”或者可以理解成“很久以来连想都没想起过东山(但今天想到了)”。这句诗的意思好理解,但时间概念却又十分“模糊”,模糊得无从知晓到底是“多久”。“久”是多久?几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几个月、几年呢?看不出来。如果是放学时你爷爷去接你,迟到了,几分钟你都会觉得“很久很久”;如果是你正在“酷贝拉”玩,几小时过去了,你还觉得“才一会儿呢!时间太短暂了!”。那么诗人到底是多久“不向”东山了呢?下一句交代了时间的维度“蔷薇几度花”,蔷薇花都开了好几次了!一般可以理解为一年开花一次,也就是好几年没去(或者没有想念)了!但还是没有具体交代清楚是几年。为什么不明白地交代清楚啊?比如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原因在于“不向”这个词本身的模糊性,这个“向”字到底是理解成“不去”还是“不想”、“不向往”、“不怀念”呢?多久没有去过了是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的,到底有多长时间没去过东山了?当然是掰着手指一算就清清楚楚的,可还有另一层意思“不向往、不怀念”,那到底是多久呢?也许经常想,也许很少想,还可能是潜意识里十分向往,做梦都向往,这个时间就很难记得清楚了,也没有必要说清楚,就是经常思念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你说久还是不久呢?

说到“心里时间”就有必要再仔细分析一下“蔷薇几度花”了。诗中的“蔷薇”可能是一种植物“蔷薇”,也可能是写东山的景物“蔷薇洞”,李白曾经到那里游玩过,休憩过,那里也是晋朝名臣谢安隐居游玩过的地方。蔷薇花开也好、蔷薇洞边花开也好,都是“花开几度、几度花开”,貌似时间很久,是几度花开花谢,一年一年又一年了!可是,很多人知道,蔷薇花有很多种,有一年开一度花的,有一季开一度花的,还有“月季”,“月月红”!甚至有边开边谢,边谢边开,一年四季花常在的蔷薇花,红的、粉的、黄的、白的都有。了解了“蔷薇花开”一度的时间竟然是那么说不清楚的,那么频繁,那么复杂的,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了,更便于理解李白诗歌中“虚虚实实,虚实相生”的语言艺术了。“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这两句诗歌本来是要“互文见意、互相说明”的,说明了“久”,是多久呢?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不白。为什么呢?李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才不管你东山西山呢!换一种心境,想着“岂能出眉折腰事权贵”的时候呢,那就念念不忘“南山隐者”了,那就太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客观的时间好度量,好描述,心理的时间呢,就很难表达了,李白表达这个“不向东山久”的“久”就是一个心理时间,只有真正理解李白,同情李白,能够称得上李白知己的人们才能理解。

再看“白云还自散”,东山的白云、蔷薇洞边的白云是不是还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在地聚聚散散、来来往往啊?我们想一想:谁还管得着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潇洒飘逸,聚散离合呢?李白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正是这样的明知故问发人深思:这不是写白云啊,写的是李白自己,他自己对自由自在、仙风道骨、无拘无束、阔达狂放的向往。这是借白云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这样的描述、思考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自由,并不快乐,并没有能放纵豪情,饮酒高歌,他可能比较拘谨、比较压抑,比较不得意,不得志,他是多么地想像东山上的白云一样啊,风花雪月,令人神往!我没有具体地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但可以感受得到此时的李白应该正“醉卧长安”又并不能展示才华,得逞大志的时期。

我们再来看看:“醉卧长安”的李白,想到了东山、想到了蔷薇洞、想到了白云之后,还会想到什么呢?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明月落谁家”。东山上的“明月堂”啊,你成了谁家的财产、被何人入住了呀?这里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恰好印证前文的“久”字——因为我李白很久没来了,明月堂已经改变了了主人,我也不知道他是谁。但还有另外的理解,“明月”当然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天上明月”,明月照在谁的家园啊!明月对于李白来说总是在孤独、寂寞、思乡、知音难觅的时候出现,陪伴着李白度过一个有一个怀乡、思人、举杯邀明月,不醉不罢休的清冷夜晚。(后文将阐述“李白的明月朋友”)

全诗四句,紧紧围绕一个“久”字展开:东山那些曾经熟悉的景物如今该是怎么样了,自己因为“不向东山久”不知得而知,又不断想念——通过:模糊化的描述、疑问,来抒发自己无限向往“东山之隐”的心思。

以上,谈了三个问题:一是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二是这首诗的文章结构特点。三是李白诗的“模糊化”艺术特色。属于字词、文法(表达方式)、修辞的阐释。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冻结的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