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谈文章的“气、势、情、理、趣”
文章要一气贯通。有了材料、由头,不要急于动笔。还要斟酌酝酿,直到不吐不快,我文思泉涌之时再动笔。动笔之后要尽可能一气呵成!不要停停打打、磨磨蹭蹭。文章之气,一旦停顿就会泄露,就会接不上趟,断断续续、疙疙瘩瘩,诘屈聱牙。文章之“气”,一是思路的连贯;二是文笔的流畅;三是文风的统一。
写文章一定要“蓄势”。势,包括时势、形势、势力,就是要站的高、看的远,要统览全局,高屋建瓴。没有大局观,没有高瞻远瞩,没有气势恢宏,很难写出大度、气度。不仅会“气血不畅”、“脉络不通”,往往也因此显得小家子气。自言自语,嘀嘀咕咕,这样的文章给谁读?文章蓄势如同长河筑坝,要高峡平湖,浩浩汤汤;要一泻千里,无坚不摧!
“情”是文章永恒的主题,可以“少理”不能“薄情”。即便是议论、说理,也要包含激情,以情感人。文章少了激情,淡然寡味,读之味同嚼蜡。运气、蓄势之时必然是由情感所驱动的,要用好这种情,导引这种情,强化这种情感,要让情感贯通整个兴发、感悟、酝酿、写作、修改过程。修改过程一定是沿着情感深化、情感完美表达的方向来修改,不要让所谓的理性排挤了情感。
理,是文章传达、传播的需要。抒情,可以对人、对事、对景,可以自我抒发,可以对个别人表达,也可以用来感染大众。而理,更多地强调说服性,可以面对特殊群体,也可以面对普罗大众,总是针对人的,以说服人为目的。既然写成文章,发表出来,就必然包括了说理、以理服人的意思,即便是抒情文章也是要“以理推情”,是用情感的逻辑推介情感。大多数文章中总是情、理纠缠,情、理互促,情、理难分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似乎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文章要受众喜闻乐见,要传播久远,就要追求趣味兴,要通俗易懂,要雅俗共赏。有一些很高深的文章,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以至于有些尖端高深的理论竟然全地球全人类也只有极个别人能读懂。还有一些文章晦涩难懂,一些学者专家难以卒读,这样的文章写给谁看呢?有些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趣味性、形象性极强,从而传播性也极强,可以说很好地实现了文章传播文明,教化民众的功能,有些还成了千古传颂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