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春之耕 |
主题及情感色彩的反思
写作十年,主题基本上是:人生奋斗、读书写作、伦理道德、方法谋略、情感杂思这么五个方面。还有什么呢?即便有一些也是突发奇想或者感兴而发的一些记录而已。“五个主题”又基本上是随感杂记一类,属于一个人的呓语,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借鉴参考,缺少系统研究,美其名曰可谓“思想火花”——是一些私人性特质突出,可借鉴模仿性极差的“个人感受”。
主题是不是可以专注些、突出些、深入些、系统些、大众些、实用些呢?比如突出人生的重大主题:关于学习、关于经济、关于社会、关于政治……还要找到一个一个很具体、很关键、很有操作性的切入点呢?比如持家理财:专题研究资金聚集、投资方向、投资方法,结合宏观经济,自己先行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兼借鉴、推介他人。再如政治,不要泛泛而谈,要集中研究民主化或者威权体制,从理论到实践,点点滴滴,可以操作,日积月累,汇流成海!总而言之就是要抓住一两个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形成文字发表出来,共学习、借鉴、探讨。
写了这么多年,除了抒发个人情感的文章以外几乎都是批评教育性质的,不是杂文家、也不是批评家,更不是道德家,却摆出一幅老夫子老先生的面孔要说三道四,批评这样指点那样,文章除了吹毛求疵、骂骂咧咧以外是没有多少学问、情趣包涵期间的。文笔淡然寡味,内容干瘪陈旧又还参杂消极情绪,一幅愤青做派,谁愿意来咀嚼遭罪!?
为什么批评文字要么就中规中矩有原则地写成评论,要么就写成艺术性可读性强的杂文,而不是什么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指桑骂槐一类形同泼妇骂街的文字?要用合适的“文体”规范起来、标明起来呢?其实评论、杂文这两类文体就是“批评范儿”,要做评论批评你就按着这和模范去作文,让人一目了然,让人有心理准备,让人明明白白知道是批评还要“自讨没趣”,从而也就不好如街头泼妇般地以牙还牙,大家都规规矩矩、正正经经地来开展批评、探讨,从而不至于因为论见分歧而伤了和气,大动干戈,把文坛职场搞得杀气腾腾,黄沙漫天!
剖析起来,不禁要问:自己心灵里头到底存储了多少美好的理论、情感啊?为什么要批评、抱怨、指责啊?为什么不把高尚的情怀、高深的理论、高明的智慧展示出来,奉献给读者呢?!
文章宜突出宏大深刻的主题,抒写美好高尚的情感——谨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