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诗札记 |
离文学的距离
写了不少文章,老同学评价说:“你那些口水话不知怎么就被发表了”!老同学可是搞艺术的,竟然说我的是“口水话”,我知道自己的写作离文学还很远。
某网站编辑说:“给你加精,不是因为你的文章了得,而是因为要大家玩得开心。鼓励一下,表扬一下,网友大众都开心就好!”于是,我知道自己的写作离文学的确还很远。
有一天有位文学素养很高的版主告诉我:“我们这群里玩的大多是业余的,玩的是群众文化!你什么时候见到大作家、名作家写博客,发帖子的?大家、名家不玩这个!”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写作离文学很远很远了!
我写了几首诗,我自己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明明白白,朋友读后也清清楚楚并不糊涂,还夸奖我说:不愧是搞材料的呢,写的这个什么“散文诗”一点都不朦胧!我这时候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写作离文学甚至是越来越远了!
似乎有话不好好说,有思想情感不直接表达,而是要绕着圈子七拐八弯含含糊糊不知所云才叫文学!比如说有个道理什么地,自己也是要懂不懂似懂非懂却又要找一大堆含含糊糊朦朦胧胧语焉不详的语句颠三倒四地表现一番,以至于把自己也给灌醉了——不是陶醉——这样表达的口语近于疯言疯语胡言乱语,大有斗酒而后的吐糟,这样书写的文字那就是“文学”!
想清楚、写清楚还不是文学!
想清楚了,写得生动、形象、有趣,不仅让人喜闻乐见,让人爱不释卷、过目不忘,还要让人掩卷而后若有所悟举一反三甚至浮想联翩陶醉其中,那才叫“文学”!
譬如纹身、人体彩绘。人体这个内容本身就很美,但还是要“纹”、“饰”一下,甚而浓墨重彩,才是锦上添花,如此才是文学艺术!人体是天然的内容,艺术是主观的形式,是在天然的真善美上添加主观的美——这才是艺术!
一个俗人说“愁”,不外乎这么几个层次:
一是直接说:“愁”!
二是修饰一下说:“忧愁”、“愁苦”。
三是更多地修饰一下:“很忧愁”、“好愁苦”、“愁苦得很”。
俗人的表达当然是真情实感,内容是“愁”,本质是“愁”,没有什么不对,无所谓好或者说不好。但,按照文学标准来评价肯定是不好,因为“质而无文”。还不是文章,因其不懂不会纹饰之学——当然不是要文过饰非!
文人,善于纹饰的、锦上添花的艺术家说“愁”就大不相同了。且看: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唐)陈子昂
这是怎样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万古“愁”啊!
再看看“诗仙”李白是怎样写“愁”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我们经常说的“白话”就是“头发都愁白了”,“愁白了少年头”。或者文气一点说:“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而诗仙李白呢,一出口就是一首好诗,是千古绝唱。
陈子昂、李白的诗当然是最好的“愁诗”,但不是“最愁”的诗,最愁的要算北宋词人贺铸: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怎样铺天盖地、充盈时空、茫无涯际的“闲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