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回乡记

(2017-04-05 17:02:44)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不惑以后侃人生

清明回乡

 

随着离开家乡的时间日久、距离渐远,渐渐地有了“故乡感”。

以前,离家乡近,隔三差五地可以回家看看,看看父母,走走亲戚,邻里之间有什么红白喜事也能去凑凑热闹,没有什么故乡不故乡的感觉。后来,工作地离家乡远了些,父母亲也跟着我们进居住了我一年回家乡也就只有几次。但家乡那些大事小事,比如谁家生儿嫁女、谁家起屋围墙、谁家妯娌生份得很之类的信息总是能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也不觉得有什么故乡情结。

最近几年,离家乡更远了,尽管通讯是发达了,可父母都是用“老人机”也不会玩微信,家乡那些鸡零狗碎的消息基本上听不到了。偶尔回家一次,听说的往往也是爷爷辈的只剩下谁了,哪个伯伯又去世了,哪家的我并不认识的后生又考上大学或者公务员了。因而,感觉到自己与家乡人家乡事渐渐地疏远了,家乡与自己渐行渐远,慢慢地竟然生出了“故乡。隔了一年半载没有回过家乡时总觉得应该回去看看,偶尔家乡有并不认识的晚辈受了他们的父母之托来看望一下我,竟然很是感动,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感慨。

有了故乡情结,我老了!

有了故乡情结,我与家乡疏远了!

有了故乡情结,于是总想通过某种仪式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家书,早就不流行了;捐赠建设呢,我又是一介书生,没几个钱。再说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据说还不错,并不需要捐赠几个小钱;我想趁着谁家红白喜事的日子回乡与亲友聚会聚会,可是路途遥远,再说人家也已经把我当成“外人”,一般并不邀请我!怎么办呢?衣锦还乡?没有理由,没有勇气,没有实力,更没有必要,自己早过了意气风发招摇过市的年纪!于是就找节日,在节日期间回乡。春节、中秋肯定不去,因为父母随了我在城里,家家团圆的日子,我不好好陪陪父母,回故乡干啥去?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都不去,咱中国人大多没有元宵、端午、中元回家乡的习俗吧?于是,传统节日就只剩下清明节最好回故乡了。清明扫墓,祭奠先人,先人的坟墓都在故乡的青山上。自从年过不惑以后,我给自己规定:清明假日,回乡扫墓!

回故乡看看,减轻一点对于故乡的惦念情结是实;扫墓祭奠先人也是实。过不惑以后,清明期间回故乡更多的原因还是对故去的长辈怀念之情吧!我以为,一个人对于故乡的情感主要地来自两个方面: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怀念对于生我养我的故土故人的感恩!对于我来说,童年、少年固然有许许多多不可忘怀的欢乐与美好,值得回顾。但我其实是父母辈、爷爷奶奶辈放出来的一只风筝,是他们放飞了我,让我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同时,他们的深情厚意又仿佛那根牵引遥控、借力导航的风筝线,风筝能飞多高,往什么方向飞,都是他们掌控着的。童年时代,要是没有爷爷、大爷爷的关心、呵护、教导,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叔叔伯伯熏陶感染,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好风凭借力”!不能做断了线的风筝,情感的丝丝缕缕又怎么可能扯得断!不忘故土,乡亲难忘,每年的清明节就是一个仪式日,在这个仪式日里凭吊的是我的祖宗,也是乡亲们的款款深情。

今年的清明节,我真是千里迢迢,山重水复,深踩油门,高速上行驶不断超车赶赴故乡的!我就是要到爷爷的坟上焚香烧纸、祭以酒肉,再恭恭敬敬地作揖磕头。我没有祝福,没有祈福,没有许愿,我就是想告诉九泉之下或者天堂之上的爷爷:孙儿吃了皇粮,孙儿平平安安,孙儿做的是正经事、正派人,是好人!孙儿没有辜负您那并不能算是厚望的希望!孙儿还记得您讲过的每一个民间故事,记得您带着我放牛砍柴时教给我的许许多多的劳动技能,记得您或许是无意之间传授给我的那些朴实做人的道理。我来到您的坟前,给您扫墓,没有任何的矫情,没有任何的迷信,没有任何的显摆,没有任何的祈求,就是为了表达我不是一个不肖子孙,请您放心、安心、安息请您在天堂里悠游自在!

爷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外号“老农”。一辈子勤勤恳恳地春播秋收,艰难稼穑,顺应四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稍有喘息又要上慈下孝,尽儿子的义务,父亲的职责爷爷做人也简简单单,朴实厚道,我感觉到其核心就是慈、孝两个字而已。我见过的爷爷的长辈只有太太(奶奶的母亲),我的奶奶去世得早,我没见过。太太却是高寿,95岁去世的,当时我已经22岁。我小时候太太的眼睛渐渐渐失明,等我读小学的时候太太是依靠听声或者摸脸型来识人的。我四年级时去给太太祝寿,大人们要我别出声,让太太摸摸我的脸,看太太还认不认得我,太太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就说:“春林!崽,靠近点,让我看看你有多高了!”然后从我的头顶摸到我的膝盖,说:“崽,长高了,十岁长这么高,以后会比你爹还要高的!崽的额门很高,长大了会有出息的!要攒劲读书啊83岁的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对我如此这般地熟悉和关心,跟爷爷对她的孝敬是分不开的。那些年,每当秋收之后,粮食水果都成熟了,爷爷就要把太太接到家里长住一段时间,早晚好好服侍着,嘘寒问暖、端茶送水,添一身秋装冬衣。晚上了,早早地把火塘生上火,一家人围着火塘,做些好吃的,再温一壶酒,孝敬太太。我们几个小重孙便要缠着太太“侃古”,直到疲倦地在火塘边东倒西歪地睡去。

爷爷是特别喜欢孩子的。我小时候就是随着爷爷放牛、砍柴,缠着爷爷“侃古”,闻着爷爷的老旱烟味儿长大的。因为我的顽皮,会时不时地惹得爹妈生气打人了,在我哭爹喊娘,告饶求救的时候,总是爷爷挺身出来救我。如今,爷爷劝说我爹娘的声音还萦回于耳际:“莫打了、莫打了,小把戏晓得么个子,莫打了啊—哎—莫打了”,“来,快来,乖崽,我们走开去点,快来嘛!”听见爷爷:“……啊—哎—……”的叹息声,仿佛抽打我的小树枝是打落在爷爷身上一样,他痛啊!后来、再后来,爹妈不再用树枝教训我了,我再也听不到爷爷的解救、叹息声了,我的耳膜边不会再振响起爷爷的叹息声了,我长大了,爷爷老了,去了。我的孩子出生后,有时会哇哩哇啦地哭,她的爷爷就想方设法地逗她笑,妈妈在旁边看着就跟我说:“你爷爷最喜欢小孩了,要是你爷爷还在世的话,看到你的崽崽,不知道有多喜欢喽!”看来,爷爷的慈祥是全家公认的了!我的父亲对待我的宝贝的慈祥劲也深得爷爷真传!

清明节,回故乡,除了祭奠先人,除了感受故乡的温润,我更多地是去回忆,回忆爷爷的孝、慈;去感悟,感悟爷爷的孝、慈。爷爷就是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那一种孝慈的劲头或者说孝慈的实践、孝慈的精神决不亚于知书达理的儒者、先生!我们家“孝慈传家”的精神应该不是自爷爷开始,应该有更深厚的渊源。记得我的大爷爷也是一样地慈祥,更多了一份寄希望予后辈的殷殷关切。记得我初中毕业以前,大爷爷几乎每个星期六的下午都会在我家等候着我放学回家,他是要了解我的学习,督促我练毛笔字。大爷爷是个读书人,在地方上方圆几十里地人称“先生”,他常教导我说:“读书要攒劲,练字要用心”,“字是人的脸!”大爷爷还告诉我,我们家祖上是有些文脉的,几乎代代有秀才、贡生、举人。他们这一辈没落了,时被时代误了,他自己读过多年老书,后来就只听见打仗来打仗去,混战不断,自己也就没有机会考取功名。大爷爷是期盼着后辈儿孙中能出几个文化人,继承家族文脉的,他晚年心思全部用在了督促孙子重孙子读书上。我能够读书而成为知识分子,跟大爷爷的言传身教、严厉督促不无关系。遗憾的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清明扫墓时我一般是不能到他坟前烧香敬揖的。清明节后,返回城市,作此拙文,一并凭吊吧!大爷爷啊,您要是看到孙儿今天也能舞文弄墨,靠知识吃饭,也一定是“不知道有多喜欢喽!”

清明,是一个万物萌发的时节,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萌发了,先人寄托给我们的文明的种子也必然地萌发起来。清明时节其实就是一个继承文明、萌发文明的时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屣齿苔痕0070
后一篇:屣齿苔痕007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