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系—对比”学习法

(2017-03-10 17:58:35)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春之耕

“联系—对比”学习法

 

 

前几天读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深感有两种学习方法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一种是前后联系法。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观点,要联系一个作者、思想家、论述者的前后问来理解,否则就可能片面,可能迷惘,不能理解著述者对于同一个词语、观点或者事物一以贯之的“含义”、“观点”、“思想”。例如何为“仁”?孔子有多处不同的论述,对于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那么对于“仁”到底应该作怎样的理解呢?冯友兰先生概括为:忠、恕二字。“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冯先生认为“仁”的含义尽在其中。冯先生还把《论语》前后文中说“仁”、问“仁”的多个语录条目拿来详细解析。读罢《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孔子的章节,对于“仁”,对于孔子的哲学思想有了细腻、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这是关于学习中——特别是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联系前后文理解字词、观点的感受。

今天,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先生在《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中华书局2014.11)中提出一个观点:“因为一件事,我们倘然看作问题而加以研究,必先对于这件事发生了疑问;而疑问是产生于比较的……没有比较,哪会发生疑问?”因有这样的观点,吕先生在讲课中贯穿着一系列“对比方法”;我也因此注意到吕先生的多方面对比式的读书、学习、研究的方法。粗读吕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有七种比较式学习、研究法:

一、前后文对比法(前后论述联系法):主要是读一部著作、研究一个著述家的思想的方法。

二、古今对比法:从古代的、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对比中发现异同,探寻政治思想思想的“异同”、“根源”。

三、内外对比法: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国家(区域)间不同的(政治)对比思想研究。

四、理想与现实对比法。

五、理论、现实与自身阅历对比(联系)法。能不能读懂理论、看懂现实,与读者本身的阅历是密切相关的。有些理论、事件是没有阅历就难以明白的!

六、书与现实对比法。书中的理论是写的什么时期?不能直接拿“书中之理”来套“现实之理”,此一时、彼一时也!但关于同一事物可能也有古今皆然的“共性”所在。可以引申理解为:中、西政治理论有同有异,可以借鉴,不可照搬!

七、不同学说之间的对比。

    用上述联系、对比的方式读书学习、研究现实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前读过诸子百家的著作不少,《论语》及论语解读看过多种版本,总觉得不甚了了。这几天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初步学习、运用了冯友兰、吕思勉两位大师的读书学习、研究探索的“联系—对比”法后豁然开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屣齿苔痕0055
后一篇:屣齿苔痕005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