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喝茶 串门 决策
(2017-01-05 19:01: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官场感悟 |
散步
记得刚刚担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时候,党委书记邀我:“我们打隔壁住,这样商量个事情方便些!”我们党政班子就都住一层楼,共一个长长的走廊,大家的隔壁“都是领导”,谁在不在家,谁家孩子调皮,谁没时间到食堂吃饭,谁早晚之间都忙乎一些什么,一览无余。那时候年青,也就是单身一人住乡镇,我和书记是“隔墙有耳,互相监督;隔墙有情,友谊长存”,经常晚上聊天,一起喝白开水,一起烧洗脚水,一起摆龙门阵,偶尔还一起谈诗论画、吆喝唱歌。党委、政府要做什么决策基本上是聊天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商量过”的。再加上班子成员们也互相串门、闲聊、打趣,更多地又是聊工作、交流经验,班子成员之间就能很好地交心通气,达成共识。召开班子会议做决策就只是“按规定、走程序”了,很容易形成统一决策,执行落实的方法措施也是早就一起探讨交流过的,落实决策的效率便非常高,经常能在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局面。谁要是耽搁了、落后了、出茬了,早出晚归的时候貌似不经意地问一声讲几句就超过了“寻师学艺”、“严厉督导”的效果。现在想来一班人马住同一个“政府大院”、“同一层楼”大家都“隔墙有耳”的确是一个实现同心协力的好方法。可惜,现在的机关办公区和居住区是分开的,同事之间的居住地点则更是天各一方,有时候想找个同事一起散步、喝茶、聊天还得提前几天预约,又还经常会爽约。每当这时候就对当年的“集体生活”回味无穷。
后来我到县城工作,单位有食堂,吃过晚餐之后就呼朋唤友一起“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班子成员有空闲我们就一起散步、竞走,脚上运动的同时还开动脑筋,运动嘴皮子,有时候一两人,有时候三四人,哪里空气清新、哪里夜景靓丽、哪里街舞热闹我们都去凑合凑合。有时候谁家有事急着要回去,我就送送,陪他一起走到家门口再各走各的。好在县城不大,车,也不是很多也不横冲直撞;城,也就是一公里半径,一个小时就能走大半圈。散步、健身、休闲,很安心,有安全感,有美景欣赏,还有亲密战友一起健身、闲聊,咱们就聊家庭、聊事业、聊政治、聊经济,古今中外、名人轶事、热点新闻、七长八短什么都聊聊,心与心就贴近了,思想交流、情感交流都是自然而然,坦坦荡荡的,无须遮掩也无可遮掩,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在其间。很多需要专门谈心谈话、会上沟通的事都不需要那么费神伤脑筋,一些无须保密也无须“注意传达范围”的决策决定决议,会议上自己还没开口,同志们就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谋划落实了。
再后来,我到市直机关工作,任副职。我们局长时不时地到我办公室串门,有时候就是“向下属问声好!”有时候问问“在看什么书?”有时候干脆“什么事都没有,就是想到你这儿坐坐!”局长不仅仅对我这样,对其他班子成员,对科长们也差不多如此。后来很熟悉、很了解了,局长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潜移默化了,经常让我们“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局长召开会议大概要研究什么议题,局长有点急躁时大概是什么事情,局长外出一段时间大概有哪些事情我们需要跟上补上……什么工作在全省落后了,我们需要加把劲,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局长经常跟我们说:“你们年轻思路敏捷,反应快,不需要我多说,更不需要我督导、啰嗦,好鼓不用重锤呀!和大家一起共事很顺利、很开心!”我知道,那是局长领导有方团结有方决策有方督导有方。现在换了单位,到了省城的机关,很留念当年的局长,很留念当年的氛围,只可惜学得不够好,悟性比当年的局长差得远,面皮子也比他薄些吧——有时候去串门,人家似乎不怎么待见,心里就有点憋屈,脸色就微微泛红,考虑着:“下次不再冒昧打扰了吧!”又想当年,有时候局长驾到,自己却还在电脑上敲敲打打或者拿着一本书久久舍不得放下,是不是也怠慢了局长!友谊,真是一缸越酿越醇的酒啊!局长那淡蓝色的香烟又在眼前虚无缥缈起来……
现如今,省城的机关干部们似乎都很时髦,我一来就加了七八个QQ群、微信群,貌似热闹非凡。慢慢地却发现关键人物大抵都很忙,基本上是在潜水。有几次,想约几个在省城打拼、经营多年的“老江湖”喝喝茶,取取经,可省城之大,省城之堵,总是让人望而却步!自己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一幅土老帽进城的做派,估计也不怎么受待见,不好约人散步特别是不敢约女同志喝茶什么地,总觉得人和人之间隔着一堵墙——不对,应该是相隔N条街!好在自己也就是一个小办事员而已,拿钱干活,对得起那几大毛工资就得了,离决策层还差十万八千里,至于执行嘛,尽心尽力而已!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话又在耳边响起:“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这声音这腔调好熟悉,应该是当年的老书记老搭档在拍着我的肩膀说话吧……